以生物感測研究用於病毒篩檢及抗病毒感染藥物篩選為例一、楔子2020 年一月中旬,筆者在東京的秋葉原免稅店內帶著孩子閒晃時,突然一個店員以中文向我推銷隨身型的空氣濾清器,並神祕地說道,近幾天大陸內地的觀光客買了好些個隨身型的空氣濾清器,因為他們那發生了一種比流感還嚴重的不明原因肺炎,(後來被世衛組織命名為新冠肺炎,COVID-19[1])。本人一向對購物不感興趣,又不敏於時勢,一時想到大陸那麼大,發生流感應該還好,也沒放在心上。沒想到隨著交通便利,國界圍籬逐漸淡化的年代,各種疾病蔓延擴散,已不再是地區性的個案。稍不注意,高傳染性,高致死率可能隨著交通的便利,在國際間快速地爆發開來。新冠肺炎(COVID-19)依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2023 年二月21 日統計指出,自2019 年十二月起到2023 年的現在,累計造成全球近七億六千萬人受感染,逾六百八十五萬人死亡[2]。台灣迄今也有逾千萬人(有紀錄的)受到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在疫情爆發尖峰期間許多國家的醫療能量幾乎崩潰,社會經濟損失更是巨大,堪稱世紀災難。在這世紀災難之中,我們科學家能在這場災難中做些什麼?隨著疫情爆發不同的時程中,學界業界對造成疫情的新型病毒實際的應對方案不外有包含病毒的偵測,疫苗的製造,預防病毒感染藥物篩選與治療藥物篩選等四方面。在過去三年內,我們可以看到病毒的偵測方面,造就了核酸分析產業如流星雨一般橫空出世,俗話說“ 三折肱為良醫”,現在世界各地街頭巷尾大多數人都知道什麼是核酸定量分析[3],同時各種快篩也成了大家熟悉的產品。疫苗的製造的事情更是將多年研究的基礎馬上搬上檯面,有句老話說“ 事急馬行田,老鼠晾一邊”。原來按部就班的疫苗發展順序,一下子等不及了,世界各國的政要一個個捐出手臂,挨上幾針以安民心。治療藥物的篩選更是迅速,原來用來抗SARS、抗病毒甚至是抗癌症的既有藥物,全都用上了。這些作為,都在在考驗國家在平時的基礎研究能量儲備,期望能在極短時間內,應對多變的疫情局勢,對人類做出最佳的應對,促進人類的健康與安全,達到『承平儲備,戰時發揮』的功效。筆者的研究團隊專長在於基因重組蛋白質生合成、蛋白質摺疊、新功能生物分子開發、生物分子自組裝、與生物感測等研究。對於新冠病毒的肆虐,筆者的研究團隊則可著墨於新冠病毒檢測與抗病毒感染藥物的篩選之生物感測器開發,以期能對新冠病毒疫情抑制有所貢獻。本文將就生物感測研究中,各種相關的研究與應用,藉此文與大家進行交流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