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物理行(十六)電荷守恆與規範對稱

粒子物理行(十六)電荷守恆與規範對稱

相信任何一個學過物理的人都學過電荷守恆定律—封閉系統內的總電荷隨時間不變,即電荷不能被創造或消滅。例如,電子\(e^−\) 帶負電荷 \(−e\)(\(e\) 為質子電荷),反電子 \(e^+ \) 帶正電荷 \(+e\),兩者可碰撞而互相湮滅,變成兩顆光子(圖一)。在這過程中,初態總電荷為 \(−e + e = 0\),終態總電荷也為零(光子不帶電荷),因此這過程符合電荷守恆定律,並且確實在實驗中被觀察到。至今,物理學家並未在實驗中發現電荷守恆定律被違反。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電荷守恆定律是被嚴格遵守的基本物理定律。我們很自然會問:「為何電荷守恆?」在第二章,我們知道守恆定律與物理定律的對稱性有關。例如,能量守恆是基於物理定律在時間平移下的不變性,即物理定律不分時間;動量守恆是基於物理定律在空間平移下的不變性,即物理定律不分位置;角動量守恆是基於物理定律在空間旋轉下的不變性,即物理定律不分方向。我們可以問:「電荷守恆是基於某種物理定律的對稱性嗎?」從現代物理學的角度看,答案是肯定的。可是,有別於能量、動量和角動量守恆所對應的時空對稱,電荷守恆所對應的對稱與時空對稱無關,是一種獨立於時空對稱的內在對稱,稱為規範對稱(gauge symmetry)。在現代物理學裏,規範對稱被視為比電荷守恆更基本的原理,因為電荷守恆只是規範對稱所蘊含的眾多結果之一。
 2022諾貝爾物理獎:量子糾纏與貝爾不等式( 下)

2022諾貝爾物理獎:量子糾纏與貝爾不等式( 下)

貝爾不等式
John von Neumann 在他1932 年的《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Mathematical Foundations of Quantum Mechanics)一書中已經以數學證明了量子力學在測量時所呈現的隨機性是理論的內在必然,不可能出自某種尚未被發現的隱藏變數來描述測量之前粒子的位置、動量等等物理量。然而Bell 在1952 年,工作之餘讀到了David Bohm 剛發表的論文。其中描述了一個「非局域隱藏變數」(nonlocal hidden variables)理論,讓粒子隨時都具有確定的位置和動量。這個理論不僅沒有與正統量子力學衝突,反而可以完全等價。年輕的Bell 思想上與Einstein 類似,Bell 嘗試尋求局域性隱藏變數的可能性。他也對Bohm 動力學中的非局域性感到不可思議。Bell 稍後驚訝發現 von Neumann 的證明中存在邏輯漏洞。其實早在von Neumann 的書出版之後兩年,德國的年輕女數學家 Grete Hermann 就已經指出von Neumann 使用了一個不合理的假設,因此整個證明過程出現漏洞。但她的論文發表在一份小刊物上,沒有引起注意。Bell 發現如果摒棄von Neumann 那個不必要的假設,原先的結論也並非完全毫無用處。量子力學雖然沒有一概地排斥隱藏變數,卻的確不允許Einstein 所堅持的局域性隱藏變數。所以,如果隱藏變數能夠在量子力學中存在,它必須是非局域性的,這是為什麼Bohm 能夠提出一個維持物裡實在性但與量子力學等價的「非局域隱藏變數」理論,而Einstein 卻只得無功而返。之後,Bell 開始認真考慮如果量子力學中不允許局域性的隱藏變數,那它是否真的就會有被允許的非局域性隱藏變數,那它是否真的就會允許那個曾令 Einstein 憂心忡忡的鬼魅般超距作用的存在?如何才能通過實際測量驗證呢?

 發現自然之美 諾貝爾物理獎1973

發現自然之美 諾貝爾物理獎1973

所謂的量子穿隧效應(Quantum tunnelling effect)是指像電子等微觀粒子能夠穿入甚至穿越位能障壁的行為。儘管在古典力學中,當位能障壁的高度大於粒子的總能量,這種行為隱含著負動能值,這完全是不可能發生的事。但是在量子力學中這卻是稀鬆平常的事。量子穿隧理論原先被應用在原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中。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喬治· 伽莫夫於1928 年用量子穿隧效應解釋原子核如何產生α 衰變以及核融合如何發生。但是量子穿隧效應在半導體物理學、超導體物理學等其它領域也有很重要的應用。1973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就是頒給三位將量子穿隧效應(Quantum tunnelling effect)應用到半導體物理學、超導體物理學相關領域的物理學家:出生於日本的美國籍物理學家江崎玲於奈(出生於1925 年3 月12 日)與出生於挪威的美國籍物理學家伊瓦爾· 季埃弗(Ivar Giaever,出生於1929 年4 月5 日)兩人因「發現半導體和超導體的穿隧效應」而各得到四分之一的獎金。英國物理學家約瑟夫森(Brian David Josephson,出生於1940 年)則因「理論上預測出通過位能障壁的超電流(supercurrent)的性質,特別是被稱為約瑟夫森效應的現象」而得到另外一半的獎金。值得一提的是是得獎的當時,這三人都不是大學裡的教授,江崎玲於奈當時任職於IBM,而賈埃弗則是在通用電氣工作。至於約瑟夫森當時還是劍橋的講師(reader),他在得到諾貝爾獎後才被升為教授。
« 1 ... 13 14 15 (16) 17 18 19 ... 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