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到發亮:黑體輻射登場
- 量子英雄傳說
- 撰文者:阿文
- 發文日期:2023-01-20
- 點閱次數:2300
量子英雄傳說第一季第二集:克希荷夫(Gustav Robert Kirchhoff,1824年3月12日-1887年10月17日)
上一回我們提到夫朗和斐發現並研究了太陽光譜裡的神秘暗線,這一回我們要加碼介紹另一種神秘譜線,還有一種與這兩種譜線截然不同的光譜,黑體光譜。這些主題都與這一回的主角有關,他就是德國物理學家古斯塔夫·羅伯特·克希荷夫。
克希荷夫的人生與英雄傳說上一回的主角,夫朗和斐,可說是有如天壤之別。克希荷夫是典型的普魯士學者,生於東普魯士首府柯尼斯堡的一個律師家庭。他就讀於於柯尼斯堡大學。1845年,還是學生的克希荷夫,就提出了克希荷夫電路定律,至今仍廣泛用於電路的分析和設計上。大家在國中時期算那些該死的串聯、並聯、並聯的串聯、並聯的串聯,想必一定不陌生!
1847年克希荷夫大學畢業後,搬到了柏林,並擔任柏林大學的無薪講師,1854年他到海德堡大學就任教授。這開啟了他與化學家羅伯特·威廉·本生(Robert Wilhelm Bunsen,1811年3月30日-1899年8月16日)在光譜學的長期合作。
本生也是典型的德意志學者,1811年3月出生於哥廷根。他的父親是哥廷根大學哲學教授。1828年本生進入哥廷根大學就讀。1831年他獲得了自己的博士學位。1832和1833年他在德國、法國、奧地利等地漫遊,回到德國後,他在哥廷根大學任教,1839年本生在馬爾堡大學擔任副教授。在馬爾堡大學時他因為研究,差點死於砷中毒! 更慘的是,在一次試驗中一個試驗瓶爆裂,一塊玻璃屑飛入他的一個眼珠,導致他一眼失明。1852年本生赴海德堡擔任教授。他使用硝酸成功地利用電解的方法獲得了純的金屬如鉻、鎂、鋁、錳、鈉、鋇、鈣和鋰。他與亨利·恩菲爾德·羅斯科合作,一起研究使用氫和氯來製作鹽酸的問題。1859年本生卻中斷了與羅斯科的長期合作,開始與克希荷夫一起,研究加熱的金屬的放射光譜,他們的合作帶來豐碩的成果,難得物理學家與化學家有如此成功的合作哩。
本生(右)與克希荷夫(左)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早在1835年,英國科學家查爾斯·惠斯登爵士(Sir Charles Wheatstone)就發現當金屬在電火花中蒸發時,通過棱鏡檢查它們發出的光,會顯示出特有的譜線。 因此,可以通過分析火花的光,來確定形成火花點的金屬種類。 但是克希荷夫與本生是第一組注意到,鈉金屬發出的黃光的波長,與夫朗和斐發現的兩條暗線D1與D2的波長居然是相同的研究團隊! 說到鈉的這道黃光,大家在國外的高速公路上,看到的黃色路燈,正是鈉所放射的!克希荷夫與本生大膽假設,太陽光譜的那兩道暗線,正是太陽內的鈉所造成的。雖然兩人既不知道為何特殊的金屬會放出特殊的譜線,更沒有理由相信,同一種金屬的蒸汽會吸收與放射同樣波長的光,但是他們還是很勇敢地做出這個宣告!鈉的這兩條光譜線,在量子理論發展的過程中,還會再度露臉,大家可別忘了。
克希荷夫將他與本生的光譜工作,總結歸納成有名的光譜學三定律:
加熱後的固態物體會產生連續光譜。
加熱後的稀薄氣體會產生特定波長的離散光譜線,就是放射光譜。
加熱後的固態物體及周圍溫度較低的稀薄氣體,會產生連續光譜,但是內有暗線,就是吸收光譜。
克希荷夫研究物體加熱後產生的連續光譜時,引入了完美黑體的理論概念,這個創舉對量子理論發展的重要性,絕對不輸於夫朗和斐發現的神秘暗譜線! 讓我引述克希荷夫自己的話來說:
..可以想像物體的假設,對於無限小的厚度,完全吸收所有入射光線,既不反射也不透射任何光線。 我將把這些物體稱為完全黑色的,或者更簡單地說,黑體。
我們看到物體的色彩,是來自於照在其表面上的光,其中特定波長的光,被反射得特別厲害,它進到我們的眼睛所形成的。如果一個物體把所有波長的光全都吸收了,當然是黑不溜丟。但是如果它把照在表面的光全吸收了,那物體的能量豈不是會持續增加?那麼它的溫度不就一路飆高,有如脫韁野馬了?當然不是,因為物體加熱後會發出熱輻射。那麼黑體放射的輻射強度與吸收輻射的強度之間有沒有關係呢? 有!兩者一定要相同?
為什麼呢?因為熱力學第二定律!我們可以想像兩個溫度相同的黑體,彼此吸收對方放出的輻射。依照熱力學,兩個黑體的溫度不會改變,所以黑體放射的輻射強度與吸收的輻射強度必定要相同。不但如此,黑體在相同的溫度時,放射與吸收相同一波長的輻射也相同!為什麼呢?很簡單,只要將兩個溫度相同的黑體隔著一個濾光片,那麼要是兩者吸收與放射某一波長的輻射強度不同的話,能量會從吸收強度較低的那邊跑到較高的那邊! 放一個濾光片並沒有對兩個黑體作功,所以依照熱力學第二定律,熱量是不可能從相同溫度的某個物體,流到另一個物體的。漂亮的推理,是不是該掌聲鼓勵一下?克希荷夫特別強調黑體在特定溫度T下,發射出特定波長λ的輻射強度與黑體的材質無關,只與T與λ有關。這種輻射被克希荷夫命名為黑體輻射。那麼具體的黑體輻射強度為何?背後又是什麼機制,當時沒有人有任何線索,這個謎題,居然要花上四十年,才被科學家破解呢!
只要有溫度,就會有熱輻射,但是我們日常生活看到的色彩,卻不是熱輻射。這是因為在平常的溫度下,物體的熱輻射集中在紅外線的波段,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但是超商門口的自動門,就是藉著我們身上發出來的紅外線。一般在高溫下金屬的熱輻射會發出紅光,黃光,甚至藍光,而太陽表面約攝氏五千七百度,就是橘色。不過一般我們在日常生活遇到的,很少是真正的黑體。關於黑體的討論,我們留待後面幾集,請大家務必要讀下去!
除了黑體輻射與鈉的放射光譜線之外,本生與克希荷夫繼續利用他們在光譜學的知識”發光發熱”。1860年,本生和克希荷夫在來自德國巴德迪爾克海姆的礦泉水中發現了銫。由於該元素在其發射光譜中明亮的藍色線,所以他們選擇了拉丁文中意為天藍色的單詞caesius為其命名 。銫是第一種採用光譜學的方法發現的元素,距離本生和克希荷夫發明光譜儀相隔僅僅一年。
1861年,他們兩人利用光譜儀在鋰雲母中又發現了銣元素。由於其發射光譜呈現出多條鮮明的紅線,所以他們選擇了拉丁文中意為「深紅色」的「rubidus」一詞為它命名。接下來的世代,科學家利用光譜學發現了許多新元素,克希荷夫與本生兩人也在1862年因這一貢獻獲得了拉姆福德獎章,後來又在1877年共同得到第一屆戴維獎章,可以說是名滿天下了。
天下無不散的筵席。1875年克希荷夫前往柏林大學就職。他到了柏林以後,潛心研究電磁學。因為自從1864年馬克士威提出電磁方程式以後,電磁學就成了顯學。雖然大家知道光是電磁波,黑體輻射其實就是黑體表面的電荷振動發出的電磁波,但是克希荷夫,和他的同世代的科學家,還是沒有辦法破解黑體輻射的奧秘。克希荷夫於1887年去世。本生則是一直留在海德堡,直到1899年於德國海德堡逝世。就在本生過世的隔年,黑體輻射的奧秘才終於開始被破解,至於金屬為何發出特定的譜線,就算到了1900年,物理學家還仍然在五里霧中呢。光譜的奧秘,會引領我們到怎麼樣的神奇國度呢?好奇的您,請鎖定我們的量子英雄傳說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