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Feed
  物理學的黃金原則:最小作用量原理

物理學的黃金原則:最小作用量原理



阿文過去長期擔任自己系上的圖書委員,任務之一是薦購書籍給圖書館買來當館藏。對於愛書的阿文來講,是個絕佳的機會能夠讀到許多新書的好機會。其中有一本書,阿文覺得真是太讚了,忍不住要來與各位看官分享。這一本是Alberto Rojo 與 Anthony Bloch 合著的 「最小作用量原理」(The principle of least action)。Rojo 是在奧克蘭大學(Oakland University)任教的理論凝態物理學家,而Bloch則是密西根大學的數學教授。這本書奇特的地方在於它不是一般的科普書,而是一本貨真價實的物理學專書,但是它卻縱貫了好幾個世紀,從古希臘幾何難題一路寫到二十世紀的相對論與量子力學。這些內容都圍繞在一個主題上,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最小作用量原理。與一般科學史的書不同的是,這本書努力完整重現這些科學史上赫赫有名的材料,並沒有閃躲方程式,而是如實地呈現,就是這一點讓阿文耳目一新,大呼過癮。當然,這樣的寫法對一般讀者而言,門檻稍微高了一點,但是對學過微積分的朋友來說,應該游刃有餘。反過來講,對比較積極求知的高中同學而言,這本書也可以當作是微積分的入門書,因為它遠比一般微積分教科書有趣多了,而且,微積分本來就是因為物理研究的需要而被創造的嘛!
 長壽的科學家們(二) 田中館愛橘(下):地球的第二顆衛星

長壽的科學家們(二) 田中館愛橘(下):地球的第二顆衛星



上一回阿文介紹了田中館愛橘的前半生,這裡我接著來繼續介紹他的後半生。雖然田中館愛橘在明治時期主要的工作都與地磁有關,然而他也並非只在象牙塔中度日。田中館也曾在社會上扮演仲裁的角色。明治三十四年(1901)11月,横浜共同電灯会社的用戶發生未經公司許可而盜用電源的事件。該照明公司向横浜地方裁判所提起訴訟,第二年7月,該用戶被判定犯下盜竊罪。但是,由於舊的刑法沒有規定物的定義就規定了盜竊罪,因此被告主張他不能竊取無形的電力,因此聲稱不適用刑法規定的盜竊罪,進而向東京控訴院(相當於我們的高等法院)提起上訴。對此,東京控訴院要求愛橘評估電力是否是有形物體。做為專家的愛橘做出的評估意見是“電是以太的振動現象,不能視為有形物體。” 根據這個意見,上訴法院裁定盜用電力不屬於盜竊罪,第二次被裁定無罪。對該二審決定不滿的照明公司向大審院(相當於我們的最高法院)上訴。 1903年10月,大審院完成了對盜竊的定罪,因為雖然電力不是有形的東西,但是電力的存在可以由感官認知並且可以被管理的,所以盜電被判有罪。 在此事件發生後的明治四十年(1907)修訂《刑法》時,在第245條中增加一個條款,說明該條款是“電氣財產和財產”。這算是一個有趣的插曲。
« 1 2 3 (4) 5 6 7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