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物學之父:阿格里科拉(上) 從文藝復興到宗教改革

  • 阿文開講
  • 撰文者:高崇文
  • 發文日期:2022-02-16
  • 點閱次數:1129

一講到科學革命,大家馬上就聯想起哥白尼與他的日心說。事實上哥白尼的那個世代,其實是一個歐洲史上少見的關鍵時刻,四件改變歷史的大事正在歐洲接續地發生,迅速地改變歐洲人生活的每一個面相。首先是十五世紀中葉開始,歐洲各國展開的橫渡遠洋的大冒險 (咱們教科書稱為地理大發現),激烈地衝擊了歐洲人的想像空間。接著從義大利北部開始的文藝復興運動也正越過阿爾卑斯山,傳播到北方,吸引了眾多知識份子來到義大利學習。哥白尼也是其中一員。當哥白尼邁向中年時,讓歐洲天翻地覆地的宗教改革運動從日爾曼一路蔓延開來,甚至讓晚年的哥白尼嚐盡苦頭。但是一般人可能沒有想到約莫在同一個世代,科學革命的種子也在其他領域悄悄發出幼苗。阿文要介紹一位將眼光放到地底下的人物,他的生平可以說是上述這四件大事交織而成的大時代最好的寫照,他就是人稱礦物學之父的阿格里科拉(Georgius Agricola, 1492-1555)。



阿格里科拉出生於 1494 年,原名 Georg Pawer,是格勞紹 (Glauchau) 一家服裝商和染工家的七個孩子中的老二。格勞紹是日爾曼貴族Schönburg 家族的領地。但是四周都是勢力遠更龐大的韋廷家族(House of Wettin)領地包圍著。從1423年開始,原先只是邁森侯爵(Markgraf von Meißen)的韋廷家族(House of Wettin)獲得了薩克森選帝侯之位。1485年薩克森選帝侯恩斯特(Ernst,1441-1486)與原本共治的弟弟阿爾布雷希特三世(Albrecht III.,1443-1500)簽訂了萊比錫條約,將家族領土分成兩份,阿爾布雷希特選擇祖傳領地邁森侯國,變成薩克森公爵。哥哥恩斯特以威田堡為薩克森選帝侯國的首都,統治圖林根地區(Thuringia)而弟弟阿爾布雷希特則以邁森(Meißen)為薩克森公國的首府。萊比錫與德勒斯登都在阿爾布雷希特的統治範圍內。

阿格里科拉在十二歲那年,就讀於開姆尼茨(Chemnitz)或茨維考(Zwickau)的拉丁學校。1514 年,他進入萊比錫大學就讀,在那裡,他以 Georgius Pawer de Glauchaw 的名字首次在出現在註冊名單上,他選讀了神學、哲學和語言學以及希臘語和拉丁語。他在只比他大一歲的彼特魯斯·摩瑟蘭(Petrus Mosellanus 1493-1524)的指導下進行了第一次拉丁語演講,摩瑟蘭是當時著名的人文主義者,也是著名的人文主義學者,鹿特丹的伊拉思摩斯(Desiderius Erasmus Roterodamus,1466-1536)的追隨者。摩瑟蘭還說服他考慮把名字改成拉丁化的常見做法,這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中非常流行,因此“Georg Pawer”變成了“Georgius Agricola”

就在他在萊比錫大學讀書的時候,宗教改革爆發了,震央就正好在離他所在不遠的薩克森選侯國首府威田堡。當時的薩克森選侯是恩斯特的兒子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 der Weise,1463-1525在位期間1486-1525),人稱智者腓特烈。他是一名相當開明的統治者,1502年他開辦威田堡大學,而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就是在那裡拿到神學博士學位,成為威田堡大學的教授。當馬丁路德在1517年10月31日將在威田堡大教堂的門上貼出九十五條論綱,列出反對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點,掀起宗教改革的大浪潮。但是阿格里科拉顯然並不欣賞路德所帶來的風潮,他於1518年從萊比錫大學畢業,頂著文學士(Baccalaureus artium )的頭銜,1519 年就得到新成立的茨維考希臘文學校的古希臘文的講師一職,這所學校很快就與茨維考大學校 (Zwickauer Ratsschule)合併。此時他才25歲。阿格里科拉先是出任第一副校長,接著他接替他的朋友斯蒂芬·羅斯(Stephan Roth)的繼任者,成為校長。他開創了將傳統的拉丁語、希臘語和希伯來語課程與商業研究:農業、葡萄栽培、建築和計量學、算術、製藥科學和軍事相結合的新型學校。

就在這一年,有名的萊比錫辯論(Leipziger Disputation)就在萊比錫的普萊森堡舉行。 萊比錫辯論是由韋廷家族的另一支薩克森公爵阿爾布雷希特的兒子,喬治,所促成的。辯論開場是由阿格里科拉的恩師摩瑟蘭開場的。原先是在路德支持者安德烈亞斯·卡爾施塔特和羅馬天主教教義的堅定捍衛者約翰·埃克之間關於自由意志和恩典的教義的公開辯論。1519年7月,馬丁·路德應埃克的邀請抵達萊比錫,也加入這場辯論,使得這場辯論大為轟動。路德和埃克擴大辯論的範圍,包括煉獄、銷售贖罪券、告解的必要性和方法,以及教皇權威的合法性。這場辯論之後,因為路德日益激烈的言詞已經讓雙方決裂態勢無法挽回了。

雖然日爾曼諸邦因為路德而陷入對立與騷動,但是阿格里科拉倒是不為所動,他一面忙於校務,一面還出版了第一本書,是一本拉丁文語法手冊(Libellus de prima ac simplici institutione grammatica),為教師提供了實用和有條不紊的提示。阿格里科拉很早就投身於文藝復興以來所發展所謂的“人文學”,而拉丁文是人文學者最重要的工具,這本書是他多年鑽研的成果。


就在這一年六月,教皇利奧十世終於發出了一道名為《主起來吧》(Exsurge Domine)的教皇訓令,並稱其概述了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及其他著作中的四十一個錯誤,威脅要將他破門。馬丁·路德被皇帝召見,被要求放棄他的觀點,而馬丁·路德斷然拒絕。隔年,各方囑目的大對決,沃爾姆斯大會 (Diet of Worms of 1521)終於在查理五世的命令下於1521年1月28日展開。馬丁·路德被傳召來放棄或重申其立場。儘管皇帝保證了路德的安全,但眾人私下裡都認為路德很快就會被逮捕。4月26日,馬丁·路德見情勢不妙居然逃亡了。議會最後決定馬丁·路德違法,查禁他的著作,並下令逮捕他。5月8 日,皇帝頒布了《沃爾姆斯詔書》。腓特烈選侯在路德逃亡的路上將他藏匿在瓦特堡城堡裡。在瓦特堡城堡期間,路德開始了將《聖經》翻譯成德文。事實上,如果沒有腓特烈三世一路的保護,馬丁路德很可能會遭到與波希米亞的胡斯一樣的命運,被綁到火刑台上給燒死。但腓特烈三世雖然保護路德,讓威田堡成了新教運動大本營,但是名義上仍然是效忠天主教會。避免了與天主教勢力,尤其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本人公開決裂。

martin.jpg

馬丁·路德(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就在這樣一個混亂的世局下,1522 年,阿格里柯拉再次赴萊比錫學習一年,在那裡,他展開了醫學、物理和化學的相關研究。然而當時萊比錫大學因為宗教的爭論已經非常不平靜了。萊比錫的統治者,薩克森公爵喬治(George the Bearded, Duke of Saxony 1471 –1539),他本身受到非常良好的教育,而宗教改革剛開始時他還促成萊比錫辯論,但是喬治公爵發現新教徒不只是要革新教會,而是要完全擺脫天主教會之後,他就成了新教徒最頑強的反對者。他的女婿黑森州的菲利普和他的兄弟海因里希加入了抗議宗的行列。可以說,整個抗議宗運動席捲了薩克森。可以想像得到,當阿格里科拉在1523 年,前往義大利留學,對身為虔誠的天主教徒是何等的如釋重負了!

阿格里科拉首先前往波隆那大學,可能還曾在帕多瓦大學待過 ,並完成了醫學研究。但是後世不清楚他是從哪裡拿到醫學博士的文憑。有趣的是哥白尼也曾在波隆那大學(1496秋至1501年春)與帕多瓦大學(1501秋至1503夏)待過。有趣的是哥白尼拿得是與天文學完全無關的教會法的法學博士!但是與被舅舅催促回故鄉的哥白尼不同,拿到學位後的阿格里科拉在1524 年,加入了 Aldine Press,這是一家著名的威尼斯印刷廠,由著名的人文學者兼印刷商阿爾杜斯·皮烏斯·馬努提烏斯(Aldus Pius Manutius 1449-1515)在1494年所創立。馬努提烏斯在許多學者之間建立並保持聯繫和友誼。他鼓勵所有歐洲的學者來到威尼斯,並負責眾多希臘與拉丁經典的編輯。 阿格里科拉加入時,該公司由馬努提烏斯的岳父( Andrea Torresani) 和他的遺孀 Maria 經營。阿格里科拉參與了多卷古希臘醫學大師蓋倫的著作編輯一直到 1526 年為止。在這裡他與John Clement (1500-1572)成了同事, Clement 在義大利習醫,之前曾擔任過英國著名的人文學者湯姆斯摩爾撰寫烏托邦這本傳世名著時的秘書。在義大利的這段時間,他還親自見到了當時的”天王巨星” 伊拉斯摩斯,甚至還被鼓勵要自行創作,對當時的阿格里科拉而言,想必是樂翻天了。

阿格里科拉結束四年的義大利之旅之後,於 1527 年返回茨維考,這四年間故鄉起了滔天巨變!1525年智者腓特烈一死,他的胞弟堅定的約翰(Johann der Beständige,1468-1532)繼承成為選帝侯。由於約翰支持馬丁·路德,成了力挺天主教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敵人。 堅定的約翰是1526年施佩耶爾國會上改革派的主要領袖。但是他的堂哥薩克森公爵喬治,則是極盡能事在自己的領地打擊抗議宗。韋廷家族內劍拔弩張,衝突一觸即發。不過阿格里科拉身為忠心的天主教徒,所以在薩克森公國倒是尋常地度日。

在1527年秋天阿格里科拉返回開姆尼茨,在那裡他與來自施尼貝格的寡婦安娜·梅納 (Anna Meyner) 結婚。他在礦石山脈尋找城鎮醫生和藥劑師的工作,因為這是一個可以滿足他對採礦研究興趣的地方,最後他在波西米亞的厄爾士山麓小鎮約阿希姆斯塔爾(Joachimsthal)定居,那裡在 1516 年發現了重要的白銀礦床。使阿希姆斯塔爾成為一個繁忙、蓬勃發展的採礦和冶煉中心,15,000 名居民居住於此。它擁有數百個豎井供阿格里科拉來調查。阿格里科拉的主要職務並不會很忙,這讓他有時間將所有業餘時間都投入學習各種其他的學問。從 1528 年開始,他將自己沉浸在關於礦物學和採礦業的各種比較和測試中,他自己對當地材料及其處理方法的觀察尤其熱衷。他甚至構建了一個能統攝地理條件、岩石和沈積物、礦物和礦石種類的架構,並已此解釋了一般和特定地方的地理與地質的特徵。

他將這些關於自然方面的論述與實際採礦、方法和過程、當地提煉的礦物種類、他從礦工那裡學到的實際採礦、方法和過程、當地提煉的礦物種類、差異和怪異之處的知識結合起來。他也是史上首次想要了解礦石和礦物形成過程,試圖揭示礦物形成背後潛在機制的學者,並在系統的框架中介紹他的結論。他在 1530 年以 Bermannus, sive de re metala dialogus(Bermannus,或冶金學對話)為標題發表了他的成果。該作品因嘗試將透過實證方法獲得的知識加以系統化,並且付諸實踐,而受到伊拉斯摩斯高度的讚揚,伊拉斯摩斯甚至為他的書寫了一篇介紹,這可是相當不尋常的殊榮,因為伊拉斯摩斯一輩子只為摩爾的烏托邦等一共四本書寫過介紹呢。阿格里科拉還以醫生的身份還建議,礦物質及其對人類醫學的影響和關係應該是未來研究的主題。事實上,阿格里科拉甚至還買了當地銀礦的股份呢。在這段時間,他也寫了一篇呼籲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一世發動對抗鄂圖曼土耳其的戰爭,藉此達成日耳曼諸邦的團結。但是當時的日爾曼早已因宗教的對立演變成政治的對抗,薩克森選侯約翰當時致力於團結德意志新教諸侯組成反抗查理五世的施馬爾卡爾登聯盟(Schmalkaldischer Bund, 1531)。他在1532年過世後他的兒子(寬宏的)約翰·腓特烈(Johann Friedrich der Großmütige,1503-1554),繼續支持由馬丁·路德發起的宗教改革,成施馬爾卡爾登聯盟的領袖之一。

1531 年,阿格里科拉收到了開姆尼茨市關於 Stadtleybarzt(鎮醫生)職位的邀請,他接受了這個職位,並於 1533 年搬到了開姆尼茨。儘管人們對他作為醫生的工作知之甚少,但阿格里科拉進入了他生命中最富有生產力的黃金歲月,他很快成為開姆尼茨市長,並擔任薩克森公爵喬治(George the Bearded, Duke of Saxony 1471 –1539)的外交官和歷史學家,喬治公爵當時正在尋找可能的領土主張,並委託阿格里科拉撰寫了一部大型歷史著作, Dominatores Saxonici a prima origine ad hanc aetatem(薩克森領主:從源始到現在),花了 20 年的時間才完成,直到 1555 年才在弗萊貝格出版。阿格里柯拉於 1533 年出版的著作《 關於度量和權重》(De Mensuris etponderibus) 中,他描述了希臘和羅馬的度量衡系統。 在 16 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沒有統一的尺寸、尺度和重量,這阻礙了貿易和商業。 這項工讓阿格里科拉作為人文主義學者的聲譽奠定了基礎,因為致力於引入標準化的度量衡,讓他也在政壇取得一席之地。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學者對於擔任公職服務公眾的熱忱向來不落人後。哥白尼不僅曾經參與波蘭的貨幣改革,甚至還指揮過部隊保衛居城,乃至於參與外交談判。湯瑪斯 摩爾甚至成為英國的掌璽大臣,這種入世精神也是他們的一大特徵。

但是命運之神此時偏來作弄,1539年,喬治公爵過世了,他過世前,甚至想將根據 1499 年的和解法案,喬治的新教兄弟海因里希現在是未來的繼承人;但是喬治不顧父親的遺囑,試圖剝奪他兄弟的繼承權,並將公國遺贈給查理五世的兄弟斐迪南。據說阿格里科拉負責將薩克森公國送給斐迪南的外交密使,但是公爵突然去世,所以這個計畫沒有實現。他的兄弟海因里希當上薩克森公爵後就將路德派變成薩克森公國的國教。對阿格里科拉而言,這應該是極為不幸的變局,然而海因利希當上公爵時已經六十六高齡,在位只有短短兩年。他的兒子薩克森公爵莫里斯(Maurice 1521– 1553)雖然是新教徒,但卻積極協助天主教皇帝查理五世發動各項戰爭,對抗土耳其人(1542)、克勒弗(1542)和法國(1543)。有這樣一個立場曖昧的主君,阿格里科拉似乎又能高枕無憂了。事實上他不只在 1546 年、1547 年、1551 年和 1553 年被認命為開姆尼茨的市長,甚至還成為莫里斯與查理五世之間的使者呢。

在莫里斯的統治期間,阿格里科拉的著作一部又一部接連地問世。他在1544 年發表了《 De ortu et causis subterraneorum 》(地下的起源和成因,On Subterranean Origins and Causes),他在這本書討論了風和水作為強大地質力量的作用,地下水和礦化液的起源與分佈,地下熱量的起源,礦道的起源,以及各種礦物要如何劃分,奠定了現代自然地質學的基礎。然而,他的觀點也未必都正確,堅持認為某種“材料”或“脂肪物質”通過加熱發酵,產生了化石有機形狀,而不是屬於活體動物的硬殼。 兩年之後,阿格里科拉再接再厲出版了四卷 《De natura eorum quae effluunt e terra》(從地球內部流出的事物的本質)。在這本書中,他談論了水的特性、它的影響、味道、氣味、溫度等以及地下的空氣,阿格里科拉推斷它們是造成地震和火山的原因。新舊金屬 (De veteribus et novis metallis) 的十卷書,通常稱為 化石的性質(De Natura Fossilium),也是在1546 年出版,作為一本綜合性教科書,介紹了礦物、礦石、金屬、寶石、地球和火成岩的發現和發生,隨後是 1548 年的 生命的隧道(De animantibus subterraneis )以及接下來兩年中一些關於金屬的小型作品。 阿格里科拉在 1546 年、1547 年、1551 年和 1553 年擔任開姆尼茨的市長。

就在阿格里科拉持續發表他的著作之際,他周遭的政局卻發生了難以想像的逆轉。1547年,施馬爾卡爾登聯盟在易北河關鍵的米爾貝格戰役中,被查理五世和莫里斯的聯軍徹底擊潰。約翰·腓特烈被俘虜,戰勝的莫里斯於是取代了約翰·腓特烈成為薩克森選侯,並獲得大批領地。約翰·腓特烈選侯被查理五世判處死刑。鑑於其妻子西比爾仍然控制著符騰堡,查理五世沒有立刻執行死刑,而是開始進行談判。在同意將領地和選侯頭銜都被轉交給皇帝寵信的薩克森公爵莫里斯後,約翰·腓特烈被改判為終身監禁。然而驕者必敗的道理也應驗在查理五世身上,當他志得意滿時,查理五世頒布《血腥詔令》嚴禁任何人刊印、抄寫、持有、保藏、出售、購買、散發所謂異端創始人、偽傳教師的文集,更對再洗禮派進行鎮壓。這擴張世俗皇權的詔令,反而引起羅馬教皇和舊教王公們的不安,故舊教王公們組成了反皇帝同盟。1550年莫里斯受命奪取反叛的路德派占據的馬格德堡,他抓住時機起兵,並與法王亨利二世、德意志諸侯簽訂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協定。1552年3月新教勢力迫使皇帝出逃,莫里斯因此重回新教陣營,不再被視為叛徒,而且新舊教雙方都對他表示同樣的尊敬。查理為了集中兵力對付宿敵法王,不得不對新教徒做出巨大讓步而簽訂了《帕紹條約》,給予新教徒一定的自由,並使查理在帝國內統一信仰的希望徹底破滅。當帕紹條約確立了路德教的地位後,莫里斯又回到了皇帝的陣營,但是一年後(1553年)他與布蘭登堡侯爵阿爾貝特二世·阿爾齊比亞德斯開戰時,雖然取得勝利,但本人也而了重傷,兩天後傷重不治。因為他沒有兒子,薩克森選侯國的選侯之位傳給他唯一的弟弟──奧古斯特。1555年9月25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與德意志新教諸侯在奧格斯堡的帝國會議簽訂的和約。該和約提出「教隨君定」原則,在德意志224個諸侯國裏,該諸侯國的君王信仰甚麼教派,臣民就必須追隨君王的信仰。此原則使內戰暫停。此和約亦是第一次根據法律正式允許新教路德宗和舊教兩派共存於德意志。

阿格里科拉於 1555 年 11 月 21 日去世,但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De re metallica,卻是在他去世後一年,即 1556 年才出版。這本書的特別之處為何?又為什麼在科學史上享有盛名? 阿格里科拉為什麼被稱為礦物學之父,他的生平與工作又告訴我們哪些我們不熟悉的科學革命的面相,這些都等著阿文下回分解囉。

參考資料:

(一) 中文 英文 德文 維基相關條目

============================

延伸閱讀:

礦物學之父:阿格里科拉(下) 埋在地下的科學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