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文字背後的人生(二): WKB

頭文字背後的人生(二): WKB

封面圖片來源: https://photoarchive.lib.uchicago.edu/db.xqy?one=apf1-08697.xml上一回阿文介紹了量子場論中的LSZ化約公式背後的三位科學家,這一次我們把時代往前推個二十年,來談談量子力學中眾人皆知的WKB近似法,這個近似法是以德國科學家格雷戈爾·溫特澤爾(Gregor Wentzel,1898年-1978年)、荷蘭科學家漢斯·克拉默斯(Hans Kramers, 1894年 – 1952年) 和法國科學家萊昂·布里淵(Léon Nicolas Brillouin,1889年-1969年)三人姓氏的頭文字來命名。他們三人在完全不知道彼此也在從事相同研究的狀況下,於1926年成功地開發出一個非常有用的近似法可以處理薛丁格方程式。薛丁格方程式的嚴格解隨著不同的位能而不同,有些情況下嚴格解甚至沒有解析形式,但只要假設波幅或相位的變化很慢的條件下,就能寫出波函數的近似解。尤其它可以找到波函數在古典轉向點的近似解答並以此得到有解的特定條件,居然就是先前索末非提出的「量子化條件」。有趣的是,早在1923年,數學家哈羅德·傑弗里斯就已經發展出二階線性微分方程式的一般近似法。這個方法當然也適用於薛丁格方程式,因為薛丁格方程式也是一個二階微分方程式。可是,薛丁格方程式的出現比哈羅德·傑弗里斯提出近似法晚了兩年多。所以哈羅德·傑弗里斯當然不知道薛丁格方程式。而三位物理學家各自獨立地在做WKB近似的研究時,似乎都不知道這個更早的研究。所以物理界提到這近似方法時,常常會忽略了傑弗里斯所做的貢獻。更有趣的是這方法在荷蘭稱為KWB近似,因為克拉默斯是荷蘭人;在法國稱為BWK近似,因為布里淵是法國人,只有在英國,它被稱為JWKB近似!由於哈羅德·傑弗里斯在阿文介紹科普立獎的系列中介紹過,這裡就不提了,還請有興趣的讀者去參考「科普利獎章得主的物理學家群像(八) 上窮碧落下黃泉」一文。我們就照次序,從W先開始吧。
 頭文字背後的人生(一) LSZ

頭文字背後的人生(一) LSZ

封面圖片來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curid=14233514先來簡單地介紹一下什麼是「LSZ化約公式」。它是連結S矩陣元素與依照時間排序的場算子乘積的真空期望值的關鍵等式。S矩陣元素是描述粒子散射的振幅矩陣的元素,要計算任何一個散射過程的散射截面都需要知道S矩陣元素,而散射過程的散射截面正是高能物理中最重要的待測量。要利用量子場論來計算S矩陣元素就要仰賴「LSZ化約公式」把它們化約成依照時間排序的場算子乘積的真空期望值。整個推導的微妙處在於散射過程中的起始狀態與終了狀態都是由自由場的創生子與毀滅子所生成的,但是自由場之間沒有耦合,根本無法產生散射呀!所以必須使用與其他種類的場互相耦合的量子場對應的創生子與毀滅子來計算也有意義,但是只有使用自由場的創生子與毀滅子所生成的狀態也能清楚定義動量與能量,要解決這個兩難,似乎是讓作用場的算子在無限過去(時間取作負無窮)或無限未來(時間取作正無窮)符合自由場的算子,但是嚴格的數學證明這是不可能的任務,理論物理學家只好退而求其次,他們發現可以讓作用場的算子對應的矩陣元素在無限過去(時間取作負無窮)或無限未來(時間取作正無窮與自由場算子的矩陣元素相同,由此建立S矩陣元素與依照時間排序的場算子乘積的真空期望值的關聯。更進一步要計算依照時間排序的場算子乘積的真空期望值,還是要採用么正變換,換到所謂的「交互作用圖像」(Interaction Picture),把不同種類的量子場相互耦合的漢密爾頓函數當成是算子的推進函數。當耦合常數的值夠小的時候,「LSZ化約公式」讓理論物理學家能夠從系統的拉格蘭日函數出發,逐階計算任何一個相關的散射過程的散射截面,所以成為粒子物理學家必學的必殺技。雖然許多人都學過「LSZ化約公式」,但問起LSZ是什麼意思,恐怕大部分的人都「莫宰羊」,其實它代表的是三位物理學家,他們依序是哈利·萊曼(Harry Lehmann),庫爾特·塞曼齊克(Kurt Symanzik)與沃爾夫哈特·齊默爾曼(Wolfhart Zimmermann)。他們三位都是接受過海森堡指導的後輩,而且除了「LSZ化約公式」以外,各自都有諸多的成就,他們也是二戰之後量子場論快速發展的見證人,這段歷史少有人提及,阿文最喜歡介紹這種沒人知道也沒人想知道的冷僻知識,還請各位看官多多捧場囉。
« 1 2 3 (4) 5 6 7 ... 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