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物理雙月刊的誕生
認識我們
投稿須知
使用規範
新知物理
物理新新聞
物理研究在台灣
Physics Today
APS News
歷史物理
讀歷史學物理
發現自然之美:諾貝爾物理獎
阿文開講
教育物理
豪豬開講
皮皮老師的物理心得
一張圖講科學
一家一枚(日本科學技術週間)
手作物理
Play-Create-Learn 紐西蘭科學與物理教育點滴
觀念物理
隨想物理
物理學家
封面人物
動漫物理
人文觀察
科學家隨筆
專業物理
物理專文
Physics Today 專文
APS NEWS 專文
粒子物理行
量子熊
量子熊動態
量子英雄傳說
量子足跡何處尋
雙月刊
2024 年 02 月號
2024 年 02 月號(全新美編版)
2024 年 04 月號
2024 年 04 月號(全新美編版)
2024 年 06 月號
2024 年 06 月號(全新美編版)
2024 年 08 月號
2024 年 08 月號(全新美編版)
2024 年 10 月號
2024 年 10 月號(全新美編版)
2024 年 12 月號
2024 年 12 月號(全新美編版)
物理雙月刊
終點與起點:天文物理學家的夢想幻境
2022年7月12日,美國太空總署發布了韋伯太空望遠鏡的首批觀測影像,向世界宣告,韋伯望遠鏡正式開始它的科學任務了!
物理專文
紅外光宇宙大躍進:去吧!韋伯太空望遠鏡
“ trois, deux, unité, top ” ,美國時間2021年的聖誕節清晨,在任務指揮官 Jean-Luc Voyer 的倒數中,亞利安五號火箭順利點火升空,乘載著詹姆士・韋伯太空望遠鏡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簡稱JWST),開啟人類宇宙探索的新篇章。
物理專文
被死神搶走的桂冠(一)
著名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過世也快滿四年了,他一生最大的遺憾應該是與諾貝爾獎無緣。與他一起研究時空奇異點的羅傑·潘洛斯爵士 (Sir Roger Penrose) 則在霍金過世後兩年的2020年得到諾貝爾獎,可惜諾貝爾獎的規定僅頒發給在世的人,而且諾貝爾獎委員會非常謹慎,只頒給那些已經被實驗詳盡驗證過的研究。由於驗證的過程可能曠日廢時,所以不意外地,頒獎的時候有些合作者早已離開人世了。這些被死神搶去的桂冠,屬於物理領域的為數不少,除了赫赫有名的霍金以外,還有不少科學家因為等不到諾貝爾獎而過世。阿文在此就先介紹兩位,讓大家認識一下。
阿文開講
邁向勝利之路的大陸漂移說(上):古地磁學與海洋熱流
阿文之前曾經介紹了提出大陸漂移說的韋格納以及早期支持大陸漂移說的幾位科學家。這一回要把大陸漂移說贏得最終勝利的完整故事說完,有趣的是這個過程還與阿塞福的兩位高足有關。到底是哪兩位呢?還請大家聽我慢慢道來……
阿文開講
粒子物理行(十五)粒子衰變
在上一章,我們討論了粒子的散射。粒子的散射是\(m\)顆粒子到\(n\)顆粒子的過程。我們可以考慮\(m=1\)的特例,即一顆粒子到\(n\)顆粒子的過程,這種過程稱為粒子衰變(particle decay)。粒子衰變是粒子物理的一個常見現象,一個成功的粒子物理理論必須能對粒子的衰變率作準確預言。
粒子物理行
發現自然之美:諾貝爾物理獎1969
1969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給美國物理學家默里·蓋爾曼(Murray Gell-Mann,1929年9月15日-2019年5月24日)。得獎理由是「對基本粒子的分類及其交互作用的研究發現」。組成質子與中子的基本粒子,夸克,正是蓋爾曼所命名的。蓋爾曼通曉的學科極廣,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除了數理類的學科外,他對考古學、動物分類學、語言學等學科的知識也如數家珍。他是20世紀後期學術界少見的通才。
發現自然之美:諾貝爾物理獎
薪火相傳(下):從阿拉伯文到拉丁文
上一回阿文介紹眾多的希臘文典籍被翻譯成阿拉伯文,並在伊斯蘭世界流通的過程,而古希臘學術傳統,特別是以亞里斯多德思想為骨幹的各式學問,也藉此重新得到傳承,甚至成長。這一回阿文要把故事背景拉回西歐,交代清楚這些阿拉伯文典籍又是怎麼被翻譯成拉丁文,接著在西歐各地開花結果。還請各位看官慢慢聽我道來。
阿文開講
薪火相傳(中):從巴格達到安達魯斯
上一回阿文簡略地解釋了希臘經典如何隨著西羅馬帝國瓦解而在西歐失傳,而新興的伊斯蘭勢力又如何開始對古希臘的典籍產生興趣,進而在阿巴斯王朝哈里發馬蒙(786-833 AD)的統治下,展開大規模的翻譯運動。馬蒙將父親的圖書館擴展成貨真價實的學術中心,那就是史上赫赫有名的“智慧宮”(Bayt al-Hikmah)。
阿文開講
薪火相傳(上):從希臘文到阿拉伯文
上一回阿文介紹了哥白尼的日心說以及它對西歐所帶來的衝擊。各位看官想必跟阿文一樣納悶,為什麼托勒密系統能夠讓千百年來的眾多學者對它折腰。事實上,如果沒有托勒密系統,後續的哥白尼系統,乃至於克卜勒的行星定律,其實都是不可能橫空出世的。科學發展過程中,科學家努力要搬開的絆腳石,事後看來,往往是後面更準確理論的墊腳石呢。這種對科學發展辯證式的理解,大概是臺灣科學教育最缺乏的一環。我們長期追求”正確答案”,對於追求答案的過程,往往嗤之以鼻。我們整個用考試疊起來的教育系統,乃至於延伸到學術界的考評制度,在在都顯示我們功利至上,將科學簡化成技術,技術簡化成追求財富名聲捷徑的發大財心態。阿文想藉這個專欄來跟這個社會主流唱唱反調,還請看官們多多包涵。
阿文開講
火星上的水和空氣去哪了?
在火星失去磁場後,它們在太陽紫外光子和太陽風的撞擊下散失到太空中。
Physics Today
亨德里克.勞倫茲、羅伯特.密立根,以及他們在兩次大戰間的調解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一個緊密聯繫的國際物理學界分崩離析。兩位著名的物理學家在戰間期(interwar period)試圖修復那些破碎的鏈接。
Physics Today 專文
一個促進公平性、多樣性,以及包容性的操作指南
本篇文章要告訴你:呼籲所有的物理學家共同努力,透過認識、合作和參與,持續地提升公平性(equity)、多樣性(diversity),以及包容性(inclusion) (EDI;請見橘色方框內的註解)。
Physics Today 專文
«
1
...
17
18
19
(20)
21
22
23
...
77
»
×
Close
×
Close
觀看帳號
編輯帳號
退出
×
Close
登錄帳號
記住登錄資訊
登錄
忘記密碼
註冊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