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物理雙月刊的誕生
認識我們
投稿須知
使用規範
新知物理
物理新新聞
物理研究在台灣
Physics Today
APS News
歷史物理
讀歷史學物理
發現自然之美:諾貝爾物理獎
阿文開講
教育物理
豪豬開講
皮皮老師的物理心得
一張圖講科學
一家一枚(日本科學技術週間)
手作物理
Play-Create-Learn 紐西蘭科學與物理教育點滴
觀念物理
隨想物理
物理學家
封面人物
動漫物理
人文觀察
科學家隨筆
專業物理
物理專文
Physics Today 專文
APS NEWS 專文
粒子物理行
量子熊
量子熊動態
量子英雄傳說
量子足跡何處尋
雙月刊
2024 年 02 月號
2024 年 02 月號(全新美編版)
2024 年 04 月號
2024 年 04 月號(全新美編版)
2024 年 06 月號
2024 年 06 月號(全新美編版)
2024 年 08 月號
2024 年 08 月號(全新美編版)
2024 年 10 月號
2024 年 10 月號(全新美編版)
2024 年 12 月號
2024 年 12 月號(全新美編版)
物理雙月刊
為微中子物理打造瓶中船
在南達科他州的廢棄金礦坑中,一個國際級的粒子物理實驗將
探究未解之謎:物質-反物質不對稱如何創造了這個宇宙
Physics Today 專文
螢光顯微鏡在蛋白質本身的尺度觀察它們
有些時候,看似基本的物理極限並不是這麼不可踰越,一個例子便是繞射極限:光不能聚焦到比它波長一半還小的點,因此要利用可見光來成像小於200nm的特徵似乎是不可能的。不過,研究人員突破繞射極限並贏了,正如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所強調的(參閱Physics Today,2014 年12 月號第18頁),三位得主:Eric Betzig、Stefan Hell 與William Moerner,以及其他人發展出巧妙的方法,利用可見螢光顯微鏡得到約20 nm 解析度的影像,而這解析度的革命才正要開始。
Physics Today
發現自然之美:諾貝爾物理獎1982
1982 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給美國物理學家肯尼斯· 格德斯· 威爾森(Kenneth Geddes Wilson,1936 年6 月8 日-2013 年6 月15 日),得獎理由是「對與相變有關的臨界現象理論的貢獻」。距離上一次頒給單獨一位物理學家,發明夸克模型的給爾曼,已經是十三年前的事了。而給爾曼正是威爾森的指導教授,雖然威爾森的背景是粒子物理,但是他的貢獻卻不限於高能物理,而是跨越眾多領域,在格行如隔山的現代物理,威爾森絕對是一個異數,他的論文數目是有名的少,但是他的影響力卻比其他的物理學家更深,他的生平絕對值得特別好好的介紹一番!
發現自然之美:諾貝爾物理獎
2023諾貝爾物理獎得主Pierre Agostini、Ferenc Krausz 與 Anne L’Huillier
瑞典皇家科學院決議將2023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發給皮耶.阿戈斯提尼(Pierre Agostini)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Columbus, USA費倫茨.克勞斯(Ferenc Krausz)
Max Planck Institute of Quantum Optics, Garching and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 Germany安妮.呂利耶(Anne L’Huillier)
Lund University, Sweden以表彰他們產生阿秒光脈衝的實驗方法,用來研究物質的電子動力學。
物理新新聞
發現自然之美:諾貝爾物理獎1981
1981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給了三位從事光學的物理學家。瑞典物理學家凱· 曼內·伯耶·西格巴恩(Kai Manne Börje Siegbahn,1918 年4月20 日-2007年7月20日)以「對開發高解析度電子光譜儀(electron spectroscopy)的貢獻」得到一半的獎金,另一半的獎金則是由兩位美國物理學家平分,他們是出生於荷蘭的尼古拉斯· 布隆貝根(Nicolaas Bloembergen,1920年3月11日-2017年9月5日)和出生於美國,但在加拿大成長的亞瑟·蕭洛(Arthur Schawlow,1921年5月5日-1999年4月28日), 他們兩人的得獎理由是「對開發雷射光譜儀(laser spectroscopy)的貢獻」,也奠定他們在非線性光學中的地位。
發現自然之美:諾貝爾物理獎
逐日之旅
帕克太陽探測器勇闖極端環境,前往探索神秘的日冕,
許多天文物理中最難以理解的現象正在此處發生。
Physics Today
真空技術與應用
前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真空」這個名詞,它指的是一種沒有氣體或極低氣壓的環境, 在科學、工業和技術領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真空技術的應用已遍布民生、工業以及軍火;舉凡用吸管喝飲料、吸塵器到蒸汽機, 從科學研究到半導體製造,從太空探索到高速列車的運行,都需要利用真空來實現。
物理專文
冰雪埋英魂:提出大陸漂移說的韋格納
在臺灣大家對地震都不陌生,許多相關的術語也琅琅上口。最常聽到的就像是台灣位於兩個板塊的交界上,東南方有菲律賓海板塊,西北方則是歐亞板塊,這類的老生常談,大家想必聽到耳朵都長繭了,可是板塊是什麼?科學家何時又是如何發現地表上的板塊?板塊又是如何移動?這些都是地球物理的大哉問呀!而大陸漂移學說正是催生板塊理論的一個重要契機。上個世紀初提出這個乍聽之下有點異想天開的卻是一位嚴謹的德國氣象學的學者,他的人生也非比尋常,屢次到冰天雪地的無人之境探險,最後卻不幸遇難,就讓阿文來為您來介紹這位科學界的奇人吧!
阿文開講
真空的應用
最近在課堂上問學生:為什麼我們需要創造一個真空的環境?得到的回應琳瑯滿目,但卻不脫日常生活的應用,如真空吸盤、吸塵器、真空保鮮盒、真空保溫瓶 ...... 等等,果然生活經驗會大大決定大腦的思考範圍。
然而,我們知道真空的應用不僅止於此。若我們將真空的應用依所用到的真空特性來分類,大致可以有下列四種,相對於大氣環境,在真空中:
(1)氣體壓力比較低
(2)單位體積內的氣體粒子數目比較少
(3)氣體分子平均自由徑比較長
(4)物體表面吸附單層氣體分子的時間比較久
物理專文
虛數的物理學:談談虛數在波物理中的實用性與便利性
據說虛數 (imaginary number) 與複數 (complex number) 是數學家為了解三次方程式而發明出來的工具。其實對數學家而言,任何觀念上的發明,只要在邏輯上是自洽的 (self-consistent),都可以成為數學研究的對象,無所謂存在或不存在。至於在物理學裡,研究的對象都必須有被實驗檢驗的可能性,因此與虛數或複數相關的物理量是否可被觀測,就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在以前的專欄文《你是物理人還是電機人?談談複數物理量的表達習慣》裡,我們探討的是物理公式中複數表達式的使用習慣與意義,而對複數與虛數究竟在那些具體問題中被使用著墨較少。在此文中,我將進一步聊聊虛數與複數在波動物理與量子力學中具體應用的實例。此篇的複數表達式,將採用「物理人」的慣用法;讀者可以自行參考《你…》文找出對應的「電機人」慣用法。
皮皮老師的物理心得
廣義相對論是否符合馬赫原理?——旋轉水桶實驗的科學細節探究
摘 要:馬赫原理始於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把水桶固定住,並使眾恒星的星空旋轉,能夠證明離心力存在嗎?」參考系拖拽效應回答了馬赫這一問題,這意味著某個旋轉的物體會影響它附近的時空。如果物體本身不旋轉,整個宇宙圍繞著它以反方向旋轉,則無法產生相同的效果。那是否意味著廣義相對論不符合馬赫原理?關於此問題眾說紛紜,兩方意見大致各占一半,且現有的研究多聚焦於小質量星體的慢速旋轉近似情況下,並沒有考慮到黑洞附近的極端重力情況。因此,本文藉由廣義相對論中的黑洞理論來對馬赫關於牛頓旋轉水桶實驗的批判進行細節辨析,並提出“克爾度規無法藉由坐標系轉換變成史瓦西度規”這一事實,可以將解釋推廣到大質量旋轉物體的強場效應。由此,直接從數學上的對稱性證明了這一觀點:廣義相對論不符合馬赫原理,因為時空結構並非如同馬赫所想的那樣,可以通過簡單地變換旋轉視角將二者聯繫起來。關鍵字:馬赫原理;廣義相對論;牛頓旋轉水桶實驗;絕對空間
隨想 物理
馬德堡半球
馬德堡半球是一對空心的半球殼,傳統上由銅或黃銅製成,半球的邊緣有密封設計,使得兩個半球殼組合時球殼內的空氣可以抽掉。抽氣後,球內的壓力小於外界來自四面八方的大氣壓力,所以兩個半球緊緊挨著。這個裝置的設計者奧托 · 馮 · 格里克(Ottovon Guericke)用它進行了一場誇張的演示實驗,以展示大氣壓力確實存在。實驗過程中,球內空氣抽出後,兩個半球分別接上成群的馬匹,當馬群向兩側用力拉扯,卻無法將半球分開,直到球內重新放注入空氣才成功。
Physics Today
«
1
...
6
7
8
(9)
10
11
12
...
77
»
×
Close
×
Close
觀看帳號
編輯帳號
退出
×
Close
登錄帳號
記住登錄資訊
登錄
忘記密碼
註冊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