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物理雙月刊的誕生
認識我們
投稿須知
使用規範
新知物理
物理新新聞
物理研究在台灣
Physics Today
APS News
歷史物理
讀歷史學物理
發現自然之美:諾貝爾物理獎
阿文開講
教育物理
豪豬開講
皮皮老師的物理心得
一張圖講科學
一家一枚(日本科學技術週間)
手作物理
Play-Create-Learn 紐西蘭科學與物理教育點滴
觀念物理
隨想物理
物理學家
封面人物
動漫物理
人文觀察
科學家隨筆
專業物理
物理專文
Physics Today 專文
APS NEWS 專文
粒子物理行
量子熊
量子熊動態
量子英雄傳說
量子足跡何處尋
雙月刊
2024 年 02 月號
2024 年 02 月號(全新美編版)
2024 年 04 月號
2024 年 04 月號(全新美編版)
2024 年 06 月號
2024 年 06 月號(全新美編版)
2024 年 08 月號
2024 年 08 月號(全新美編版)
2024 年 10 月號
2024 年 10 月號(全新美編版)
2024 年 12 月號
2024 年 12 月號(全新美編版)
物理雙月刊
人類將重新定義公斤 從此宇宙間牛扒質量都相同
我們去街市買牛肉時,都是量度肉的質量去計算價錢的。質量的單位必須準確,我們才能知道有多少牛肉。現代,我們使用國際單位制(Système International d'Unités, SI units)制定的公斤(kilogram, kg)作為量度質量的基本單位。
物理新新聞
物理學家的秘密生活:與經年累月的困惑相抵之「超越」的瞬間
我從小便立志成為一個物理學家。當然,小小年紀的我並不真的知道物理學家都做些甚麼。我從書本上所學會的就是太陽很大,但是我們銀河系中還有許多比太陽更大的恆星;我們這個世界上所有看似毫不相干的東西,都是由幾種無法想像的微小原子所組成,而這些原子又是由更小的粒子所組成;如果時間可以倒流的話,不會只停佇在金字塔建立的時期,而會是比我們人類,甚至是比地球或銀河系的誕生,還要更為久遠的過去。就一個對物理有點過度著迷的年輕人而言,學習這些事物似乎是件相當美好的事情。
科學家隨筆
1905年諾貝爾物理獎:菲臘.萊納
每一個我們習以為常的科學知識,都曾經是前沿的科學假設。例如X光顯影已成為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技術,這曾是倫琴得到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物理獎的前沿科學。1905年物理獎則頒給真空管的改造者菲臘.萊納(Philipp von Lenard),就是我們在倫琴文章中提到那一款Crookes真空管。
發現自然之美:諾貝爾物理獎
1906年諾貝爾物理獎:約瑟.湯姆森
牛頓曾說過,他之所以有如此科學成就,是因為他站在巨人的肩上。
發現自然之美:諾貝爾物理獎
1907年諾貝爾物理獎:阿爾伯特・邁克生
1907年的諾貝爾物理奬授予阿爾伯特・邁克生(Albert Michelson)。邁克生的得奬原因是他改良了干涉儀(interferometer),現在被稱為邁克生干涉儀(Michelson interferometer)。今天回望,我們完全可以說如果沒有邁克生干涉儀,就沒有現代物理學和天文學。
發現自然之美:諾貝爾物理獎
慣性與摩擦 (I)
讀過物理的人,都能琅琅上口的「慣性」與「慣性定律」,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慣性」是一種作用?一種狀態?還是一個物理量?適用的例子又有哪些?為了要釐清其中的來龍去脈,還需對「摩擦力」有所了解。本專欄將透過連續兩單元的實例測試與剖析,讓我們好好地一探「慣性」與「摩擦」的究竟。
觀念物理
慣性與摩擦 (II)
延續上一單元,讓我們繼續探討「慣性」、「平衡」、「摩擦力」、與「牛頓三大運動定律」的重要概念意義,及彼此的來龍去脈。
觀念物理
超低溫原子實驗驗證量子相變的時空對稱性
當一個物理系統在發生相變時候,微觀尺度的細節不再扮演重要的角色,一個巨觀的普適性理論(universal theory)原則上就可以描述相變的物理現象,不管這個現象是發生在生物學的系統、電磁學的系統、液晶系統、甚至是整個宇宙的宏觀結構。普適性的理論對於描述平衡態的物理已經相當的成功,當系統快速地經過相變,系統的演化過程是否也可以用一個普適性的理論來描述呢?
物理新新聞
2016夏至『清華‧諾貝爾物理大師』傅利曼暢談生命的軌跡
前言:2016年7月12日,諾貝爾物理學獎(1990)得主Friedman教授應邀蒞臨國立清華大學,以「觀察質子中的夸克」為題,發表了一場「2016諾貝爾大師在清華」的通俗講座。會前Friedman教授應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朱創新教授邀請,參訪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並與中心研究人員進行交流。當天Friedman教授也與朱教授、張元翰教授等人做了一場會談,會後並接受媒體記者採訪。 Friedman教授於本次訪談中除了深入淺出地提及他當年發現夸克的實驗過程,更分享了他自己求學、投身物理、專注研究後一路走來的經驗與感想,並以他個人角度侃侃而談對當今物理實驗的發展、學生的訓練與生涯規劃等議題之洞見。 我們將當天談話內容記錄整理並部分譯為中文,希望能將這難得寶貴的內容以淺顯易懂的面貌呈現,讓更多讀者能一窺大師風采。
科學家隨筆
電磁英雄列傳之七:亨利
阿文有幸曾在美國東岸馬里蘭州待過五年半,記得剛到馬里蘭的College Park時隔天就跑到附近的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著名的Mall參觀。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棟看似歐洲中世紀城堡的建築。一問之下才知道是史密森尼學會的總部。建築物前還有一尊銅像,不過阿文當時只喜歡跑進隸屬史密森尼學會的華盛頓國家畫廊欣賞各時期的西洋繪畫,對這尊銅像到底是誰從沒放在心上。在馬里蘭當博士生的時候,雖然不時遛達跑去國家畫廊看畫,順便到鄰近的China Town吃碗海鮮炒麵打打牙祭,對其它附近的博物館向來是興趣缺缺,直到最近寫起電磁英雄傳才赫然發現,原來那尊立在”古堡”前銅像原來正是本集的主角:約瑟夫.亨利。他是史密森尼學會的首任會長,但是讓他真正青史留名的是他在電磁學的各種貢獻。其實比起法拉第,亨利毫不遜色,然而不知為什麼他的知名度在美國之外相對地低,大家頂多只知道電感的單位叫亨利,至於亨利是何許人也恐怕大家也不甚了了,就讓阿文好好地將他的豐富人生做個介紹吧。
阿文開講
電磁英雄列傳之六:韋伯
十九世紀電磁學的發展可以看成是一場歐洲各國的競賽,只是上場的不是身健如飛的運動健將,而是皓首窮經的學者。這一回要來介紹的是日耳曼的選手,喔,不!是德國的物理學家韋伯,雖然他的知名度遠遠不如之前介紹的幾位"電磁英雄",然而他的研究對電磁學的發展,曾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同時他也是原子論重要的一位先驅,他的人生故事也是相當精彩,所以請各位看官耐著性子,待我慢慢道來。
阿文開講
『2016物理人的挑戰』全新風貌
由中華民國物理學會、國立中興大學、教育部高級中學物理學科中心及臺中一中共同舉辦的年度盛事「物理人的挑戰」,在本月12日於國立中興大學舉行,並由吸引全台各地民眾熱情參與,與會者年齡層橫跨中學生至社會人士,可見對於探索物理的狂熱不受年齡限制。
人文觀察
«
1
...
68
69
70
(71)
72
73
74
...
77
»
×
Close
×
Close
觀看帳號
編輯帳號
退出
×
Close
登錄帳號
記住登錄資訊
登錄
忘記密碼
註冊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