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物理雙月刊的誕生
認識我們
投稿須知
使用規範
新知物理
物理新新聞
物理研究在台灣
Physics Today
APS News
歷史物理
讀歷史學物理
發現自然之美:諾貝爾物理獎
阿文開講
教育物理
豪豬開講
皮皮老師的物理心得
一張圖講科學
一家一枚(日本科學技術週間)
手作物理
Play-Create-Learn 紐西蘭科學與物理教育點滴
觀念物理
隨想物理
物理學家
封面人物
動漫物理
人文觀察
科學家隨筆
專業物理
物理專文
Physics Today 專文
APS NEWS 專文
粒子物理行
量子熊
量子熊動態
量子英雄傳說
量子足跡何處尋
雙月刊
2024 年 02 月號
2024 年 02 月號(全新美編版)
2024 年 04 月號
2024 年 04 月號(全新美編版)
2024 年 06 月號
2024 年 06 月號(全新美編版)
2024 年 08 月號
2024 年 08 月號(全新美編版)
2024 年 10 月號
2024 年 10 月號(全新美編版)
2024 年 12 月號
2024 年 12 月號(全新美編版)
物理雙月刊
歡迎「角子」(Angulons)
要想瞭解雜質如何與量子環境相互作用是一個艱鉅的理論挑戰,但是雷密胥科(Lemeshko) 在物理評論通訊(DOI: 10.1103/PhysRevLett.118.095301) 報告了一個簡單而優雅的方式來描述一種重要的雜質種類:一個浸泡在量子溶劑裡的分子的反應。
APS News
1915年諾貝爾物理獎:布拉格父子
如何能夠看見晶體中原子的排列?1915年諾貝爾物理獎授與兩位父子物理學家——威廉・亨利・布拉格(William Henry Bragg)和其子威廉・羅倫茲・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因為他們歸納出布拉格定律,使科學家能夠得知各種晶體的原子結構。
發現自然之美:諾貝爾物理獎
1917年諾貝爾物理獎:查理・巴克拉
191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授與查理・巴克拉(Charles Barkla),以表揚他在進行X射線晶體散射實驗時發現了各種原子特有的發射光譜(emission spectrum)。
19世紀末,科學家們仍然未理解原子的內部結構。科學家知道不同元素的化學特別都不一樣,但是並不清楚這些差異的原因。
發現自然之美:諾貝爾物理獎
在量子氣體裡被看到的超固體
兩個獨立的研究團隊宣稱他們在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 (BECs) 的超流體裡觀察到了「超固體」的獨有特徵。伴隨著超導體與超流體,超固體是另一種超炫的物質巨觀量子態,其令人驚豔之處在於那是一種可以像無黏滯性的流體一樣流動的結晶物質。自2004年起,數個研究團隊就宣稱在加壓超冷的氦裡找到了超固體存在的跡象。然而在2012年更多更精密的研究結果似乎對這個超固體的熱潮澆了些冷水,暴露出早期的數據是屬誤解,也使得超固體這碼事又被貶回了高掛著「推測」兩字招牌的路邊攤。
APS News
膠子把質子轉了轉
質子自旋失蹤的問題看來有被解決的苗頭。理論計算的結果顯示,膠子─一種力的輸送粒子提供了質子大約一半的自旋。物理學家原本假設質子的本質自旋角動量(其值為普朗克常數的二分之一) 是將組成質子的三個夸克的自旋角動量加起來得到的,然而1980年代的實驗顯示夸克的自旋只能提供大約30%質子的自旋角動量。那麼剩下的自旋角動量應該就是由膠子而來的(膠子是將夸克及其他原子核物質束縛在一起的無質量質點)。
APS News
藉著核物理來揭開歷史的面紗
歷史學家會不惜以任何代價來交換回到過去的能力,然而科學家們已經想出了些巧妙的方法在此時此地拼湊出過往的真實面貌。從古埃及陪葬面具的構造到梵谷壁畫的真實性和佛羅倫斯大教堂的結構,全球對這些歷史文物的研究都成為了美國物理學會2017年3月及4月大會的主題。這些研究的成果讓我們對當日製作的這些文物有了更清晰的瞭解。
APS NEWS 專文
白矮星的神秘磁性 (The Mysterious Magnetism of White Dwarfs)
白矮星─恆星超高密度的殘骸,是許多發亮天體演化的終點。然而天文學家們卻一直沒搞清楚白矮星的磁場是怎麼來的。一個研究團隊決定要研究一下這個問題並將之與我們的木星鄰居聯繫起來。
APS News
「花朵動力」技術
如果花朵在和平與愛之外,還能成為電子學的象徵,那就太夯了!
APS News
驗電器
國中理化講到電學的時候,會先介紹靜電、驗電器。高中課程的靜電學從庫侖靜電力開始,雖然不講驗電器了,但是還是可以利用驗電器先複習一下靜電的性質。一般驗電器的製作都會使用金箔、鋁箔等,金箔不太容易取得,也找到比較薄的鋁箔也要花點功夫。在此介紹利用廚房用的鋁箔即可製作驗電器的一種方法。
手作物理
天才與悲劇:馬克斯・普朗克 (Max Planck)
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1858 – 1947) 出身學者家族,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神學教授,父親則是法律教授。普朗克在德國北部城市基爾出生,於兄弟姊妹之中排行第六。在他九歲的時候,普朗克舉家搬到南部城市慕尼黑居住。在慕尼黑的中學裡,他受到一位數學家老師Hermann Müller 的教導,學習了很多關於力學、數學及天文學的知識。普朗克在Müller 那裡第一次學到能量守恆定律,Müller 可說是他的物理學啟蒙老師。
讀歷史學物理
發散電子繞射技術:觀測二維材料奈米級撓曲的新技術
中研院物理研究所黃英碩研究員帶領的實驗團隊與瑞士的理論學者合作,發展了「發散電子束繞射技術」,能觀測二維材料奈米級撓曲。
物理研究在台灣
見證帝國斜陽的劍橋人:拉莫爾爵士
拉莫爾爵士(Joseph Larmor)1857年生於北愛爾蘭Antrim。他的父親Hugh Larmor原本務農,後來搬到北愛爾蘭的首府Belfast 開雜貨店。他先是在Royal Belfast Academical Institution 就讀,之後在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拿到學士以及碩士學位。1877年他進入劍橋大學的聖約翰學院就讀。這個學院是劍橋規模第二大的學院,其前身為建於13世紀的聖約翰醫院,1511年正式成立學院,其主要資金則來自於亨利七世母親瑪格麗特夫人的遺贈,學院裡有著名的嘆息橋(Sight of Bridge),電影"哈利波特"中,學生們學飛天掃帚的場景也是在此拍攝的。
阿文開講
«
1
...
64
65
66
(67)
68
69
70
...
77
»
×
Close
×
Close
觀看帳號
編輯帳號
退出
×
Close
登錄帳號
記住登錄資訊
登錄
忘記密碼
註冊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