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L. Kapitza的意外人生軌跡
- 科學家隨筆
- 撰文者:林志忠
- 發文日期:2021-05-10
- 點閱次數:1082
20世紀第二個十年下半,歐洲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內戰、大流感,和食物短缺/飢荒等。Kapitza的父親、(第一任)妻子,和一子一女在1919年底到1920年初一個月之間相繼去世,Kapitza陷入愁雲慘霧,無限哀傷之中。
於是俄國現代物理學的提倡和奠基者Abram F. Ioffe拎緊愛才、育才之心,決定幫助Kapitza脫離悲傷,並讓他專注學習和發揮科學潛力。因此幾經波折與陰錯陽差——因戰後國際局勢混亂、社會思潮動盪所致——Ioffe協助安排Kapitza到了英國劍橋大學Cavendish實驗室參觀。參觀後,Kapitza熱切向拉塞福表達了他想要到Cavendish實驗室訪問幾個月,參與(原/核子物理)研究工作的心願。
據說拉塞福一開始因實驗室人員已多,就婉拒了Kapitza的請求。於是Kapitza問拉塞福Cavendish實驗室的實驗誤差通常多大,拉塞福聽了問題後,雖然一頭霧水,但仍回答說他們的實驗誤差通常約是2到3%。Kapitza便即刻答道,現在Cavendish實驗室有30位左右的成員,再加一位,也難以引起注意(起伏),因為還在實驗誤差範圍之內。於是,拉塞福點頭,同意接受Kapitza前來Cavendish實驗室短期訪問。
By Unknown (Mondadori Publishers) - http://www.gettyimages.co.uk/detail/news-photo/portrait-of-the-russian-physicist-pjotr-kapitza-1930s-news-photo/141551184,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1222835
Kapitza這戲劇性地驚人一舉,徹底改變了他此後的人生道路及事業軌跡;更進一步,還改變了實驗室的規模與方向。不是如一開始預計的過客般的短暫停留幾個月,Kapitza此後在劍橋一直待了將近14年(1921–1934),直到1934年暑假他回國參加學術會議和度假,意外地被(前)蘇聯政府留置在莫斯科為止。
(前)蘇聯政府扣留Kapitza,不讓他返回劍橋的動機,可能是為了珍惜和運用kapitza的才能,來發展本國的科學及工業,以便改善經濟並迎頭趕上西歐。所以(前)蘇聯政府積極為Kapitza建立了一所與他在劍橋大學主持的實驗室(Royal Society Mond Laboratory)一模一樣的「現代化」實驗室,並且為了不耽誤Kapitza的研究進度,還把Mond實驗室的儀器設備,以及兩名技術精湛的技工,一起購買、複製和邀請到了莫斯科。——那年代,實驗室的儀器設備還未商業化,通常都需要自己設計和製作。——對於這項安排,拉塞福在英、蘇兩國政府之間幾經奔走,卻仍然無法營救Kapitza返回劍橋之後,便豁然改變心意,轉而同意慷慨支持Kapitza的嶄新一段(低溫物理及強磁場)研究事業。
建立實驗室時,(前)蘇聯政府讓Kapitza在莫斯科近郊自由挑選喜歡的地點,確定地點之後,除了實驗室之外,還為Kapitza及其家人蓋了一棟舒適的住宅。同時,也為「P. L. Kapitza物理問題研究所(P. L. Kapitza Institute for Physical Problems)」的研究員及職員,蓋了宿舍及社區的公共民生設施。
林志忠 2021.03.20
延伸閱讀:
Kapitza與Rutherford的最後兩封往來書信及Kapitza給Bohr的信
P. L. Kapitza物理問題研究所的幾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