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物理老師們(二)
- 物理學家
- 撰文者:高涌泉
- 發文日期:2024-10-22
- 點閱次數:284
蘇德潤教授為理論物理課帶來嶄新風貌。
克洛爾(Wolfgang Kroll)教授在德國布勒斯勞大學獲得物理博士學位之後,獲得獎助金前往萊比錫大學,加入海森堡領導的研究團隊。他在納粹興起之後,流亡到日本北海道帝國大學,數年後(1941)落腳台北帝國大學,但不是擔任物理教師,而是教授預科德文。光復後,克洛爾調往物理系,才開始教授物理、回歸物理專業。爾後20 多年間,克洛爾是台灣大學物理系教師之中、唯一見過世面的理論物理博士。所以他若長期開授必修的理論物理課,也是理所當然。
根據物理系學長的回憶,克洛爾上課的方式就是不停把他的筆記內容,抄寫在黑板上,讓同學也一五一十地抄下來。內容大致涵蓋各傳統領域( 統計力學、電磁學、量子等)中需要用上較艱深數學的部份。
蘇德潤教授就是在克洛爾退休後,接下理論物理這門課。沒想到這門課在他的手裡,居然有了一個嶄新風貌。( 這是我回望物理系當年的教學,才領悟到的。)蘇德潤教授大可承續克洛爾的安排,依舊把重點放在物理的數學方法上。但是他沒有這麼做,而是( 在我與幾位同學的記憶中)採用了以下幾本知名著作為課本:
(1)《相變化與臨界現象簡介》( Introduction to Phase Transitions and Critical Phenomena ),史坦利(H.Eugene Stanley )著,1971 年出版;(2)《臨界現象的現代理論》(Modern Theory of Critical Phenomena ),馬上庚著,1976 年出版;(3)《量子力學與路徑積分》(Quantum Mechanics and Path Integrals),費曼與希布斯(Albert R.Hibbs)著,1965 年出版;(4)《量子運動學與動力學》(Quantum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 施溫格(Julian Schwinger)著,1970 年出版;(5)《連續介質的電動力學》(Electrodynamics of Continuous Media ),藍道(Lev Landau)與李夫謝茲(Evgeny M. Lifshitz)著,1960 年出版。
物理系教授看到這份教科書單( 除了這幾本,或許還有其他我們記不得的)都會嚇一跳,因為一來,和克洛爾只講授1930 年代以前的傳統物理相比,蘇德潤教的是1970 年代當紅的題材( 尤其是前四本的內容),這一步跨得相當大,而且這些書每本都足以做為一學期或半學期的教材,學生消化得了嗎?其次,他們會問,台灣當時的教授自己能夠深切理解這些困難的材料嗎?費曼的路徑積分在1970 年代之前,絕非全世界物理系大學部( 甚至是研究所)會教授的東西;路徑積分是因為它在規範場論上的重要應用,其重要性才受多數人認可,也才逐漸納入物理系課程。又例如,馬上庚的書所介紹的是重整化群( renormalization group), 這是威爾森(Kenneth G. Wilson )在1970 年代初的偉大工作,這個突破讓物理學家得以處理臨界現象中的百年難題( 參見2013 年9 月號專欄「形上集」〈向肯尼斯.威爾森致敬〉),在當時恐怕只有極少數頂尖大學才能夠把此理論納入研究所課程中,可是蘇德潤教授竟然要在台大物理系對大學生講授這些題材,是否太自不量力?有人以為他是在誤人子弟。
我現在已經記不得蘇老師上課的情景,不記得他如何解說路徑積分或臨界現象( 或許沒有去上課?)。我確定的是如果沒有蘇老師所開的書單,我是絕對不會知道( 或去翻看)史坦利與藍道的書,尤其是史坦利對於臨界現象的介紹非常精采,給我很深的印象。至於費曼的路徑積分,我自己是在大學二年級暑假就接觸了,覺得是很棒、可以懂的東西;而重整化群當然是早就耳聞大名,充滿好奇,但馬上庚的書,我大約只懂個大概,細節是沒能掌握的。無論如何,對我而言,蘇老師這門課帶來一股清新氣息,和凝重的傳統題材相比,有更高的趣味性。
有人說如果想要學一門學問,就去開課教它。蘇老師或許就是在實踐這個說法,只不過他是同時想學三、四門學問。不管他是否力有未逮或過於激進,現在回想,他對物理學的好奇心,其廣度在台灣罕見,無論是當時或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