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物理年會公共論壇【研究生活與心理健康】

  • 科學家隨筆
  • 撰文者:台灣物理學會 公共事務委員會
  • 發文日期:2024-09-06
  • 點閱次數:298

不知怎麼搞的,物理學似乎吸引了一群相較於一般人聰明、內向、不善社交又不愛處理活人事務的人投入其中。大學與研究所的物理學訓練又讓我們習慣拆解所有現象到原子層級,並且以化約論的數學方程式成功解釋自然界而自豪。據我們觀察,以物理人組成的物理社群也承襲了這些偶爾讓人側目的特色。因此本屆的物理學會公共事務委員會一直擔心在一個以唯物論為主題的物理年會討論心理話題似乎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2024公共論壇整理 圖一.JPG

圖一:2024年物理年會舉辦的公共論壇海報

              但這不表示物理人就沒有心理健康問題,相反地許多著名的物理學家都曾深受心理問題所苦(如圖二)。也不要認為心理憂鬱只會發生在消極的魯蛇身上而對成功人士免疫。在圖中的物理人沒有一人是魯蛇,反而很多人是在他們登上事業最高峰時發生憾事。因此若物理人遷就於物理社群不善社交、不愛理睬活人事物的傾向而忽視自己或周遭人的心理問題恐怕只會讓問題更嚴重。在全球化的學術競爭愈來愈激烈下,研究卡關,或被同行超越,或遭受挫折而看不到盡頭的機會愈來愈頻繁。美國物理學會近年來就有許多文章呼籲重視研究生和學者的心理健康[1,2]。著名期刊的公共議題裡也不乏科學家們分享在今天過度競爭的學術界對每個人造成的心理壓力與健康問題[3]。台灣的許多統計數據也顯示在青年學生尋找心理諮商,中年人服用藥物助眠的問題愈來愈嚴重[4]。不但如此,據估計台灣的憂鬱症患者高達到總人口的9%,而這些人可能就在您身邊而您卻不察知。

2024公共論壇整理 圖二.jpg

圖二:深受心裡問題所苦的物理學家(圖片來源:Wikipedia)

       有鑑於此,許多人士大聲疾呼正視心理健康問題。自2023年8月中研院生醫所發生研究員輕生的憾事後,當事人的父親牟中原院士忍住悲痛,在臉書撰寫一系列文章呼籲認識憂鬱症這個愈來愈普遍的疾病。前科技部長陳良基也出書描述其枕邊人如何患上此疾病但初期低估其嚴重性,直到他有天下班回家驚然發現太太已經站在陽台邊……在千鈞一髮之際拉住她的手,其後再努力治療而痊癒的過程[5]。物理學會高英哲理事長也很勇敢地在其臉書揭露其青年期就染上此病,憂鬱症並非「想開一點就沒事了」,而是「身體好像是壓扁的彈簧,回不去原來狀態」。雖然此疾病的普遍性已經到在網上一找便可找到許多資料或影片分享,但在台灣物理社群裡並非大家交流時願意談的話題。尤其是當今天青年人已經願意積極尋求心理諮商的同時,中老年人還有因為成長背景與教育不同對心理疾病仍然有伴隨的汙名化偏見。因此在此次的公共論壇我們邀請到幾位專家幫忙介紹與分享研究生活與心理健康議題。

       第一場演講由台大醫學院護理學系、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吳佳儀教授分享。吳教授的演講強調自殺與憂鬱都是可預防的,人人都是珍愛生命守門人,但需要周遭親朋好友提高警覺及敏感度,關心周遭人早期憂鬱症狀是重要的第一步,四個口訣大家記住:食慾差、失眠、記性差、活力低下(口訣:袂吃、袂睏、沒記性、沒元氣);而自殺防治的關鍵也許是呼應張忠謀曾講過的一段話:「其實最有效防止自殺的方法,不是高深的學術修養,不是著名的心理醫生,不是豐厚傲人的財富,原來只是一種簡簡單單被關心的那種甜美的感覺而已。」。關懷與溝通的秘訣,在於提高敏感度(辨識危機警訊及情境)、多聽少說(積極聆聽好過於給錯誤保證或建議)、適度回應(陪伴與關懷)、適時轉介(讓精神醫療專業介入)。吳教授同時介紹另一個重要的情緒自覺工具-心情溫度計,用於早期覺察個人的情緒困擾及憂鬱症狀,透過1問2應3轉介中的"問",關心自己和他人在壓力下的壓力反應與情緒困擾,有助於發現求助的需求,必要時尋求醫療照護或心理治療的專業協助。鼓勵研究生與教授們互相成為對方的守門人。

       第二場演講由中原大學心理系詹雅雯教授分享。詹教授以「為何斑馬不會得胃潰瘍?」為例,解釋適度短暫的壓力可以激發出潛能,但長期的壓力則可能造成身心健康問題。詹教授也介紹了檢查睡眠品質的方法,如躺在床上後20分鐘可否入睡?一晚作幾個夢?因為夢的功能是治癒情緒的過程,若睡眠剝奪輕則造成情緒失控,重則導致憂鬱症。如何紓解壓力?自我覺察、減少壓力來源(如給自己一點時間空間,訂定計畫一步步完成)、休息、放鬆、放空、冥想、戒掉抽菸喝酒習慣、規律運動、儲蓄減壓資源(如人際資源)、睡前洗個熱水澡、睡前避免用腦力過多等等都是睡好的好方法。

       第三場開放現場人士與講者座談,並加上陳宣毅與王道維老師兩位物理人參與討論。陳宣毅老師談到過去自己求學與擔任系主任時也曾找過心理諮商多次並強調這沒什麼不好意思。王道維老師點出物理人不擅於察覺旁人情緒且拙於表達的特質。現場從SLAC來的卓筱梅研究員經歷過Lange與張首晟的悲劇事件,也分享加州理工與史丹佛大學是如何處理周遭人的創傷。她並點出似乎有些物理人特別ㄍㄧㄥ,常常自己的心理健康亮紅燈但身旁的同事或學生們都不知道而卻只有秘書知道。如何補救?也許有兩個臉書帳號,其中一個完全排除物理人是有效的社交方法。吳佳儀教授也指出社交、擁抱有助於腦中釋放出「抱抱賀爾蒙」紓解壓力。王道維老師談到定時運動的重要,同時不要走火入魔把物理知識強加到理解活人事務上。詹雅雯教授強調壓力不會隨時間在生活中消失,因此要有壓力覺察的能力並安排適度休息。吳佳儀教授最後呼籲物理人走出物理圈,拓展社交管道。她同時指出台灣健保是全世界唯一可讓我們看到專業醫師的資源,請各位信任醫師並好好利用。

       論壇後公共事務委員會感想:有別於一開始提到的擔憂,這次論壇後的討論仍然十分熱烈,欲罷不能。許多人還纏著兩位講者不放,例如一位女孩興奮地跟講者說她的發現:「我們以前想成為方程式,但後來卻只能作參數……。」這雖然讓旁人哭笑不得,也讓這次活動達到當初設定的目標:讓物理人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從0增加到0.1。我們也藉由這次的座談提醒自己是個人,而活人的世界並非簡單地可用原子分子和方程式理解的。物理人平常的研究生活要顧,也要注意自己和周遭人的心理健康。若有困難時不必拘謹向外界尋求幫助,同時也不須害羞地向外界表達我們的關懷。

2024公共論壇整理 圖三.jpg

圖三:會後合影。左起蕭惠心(委員)、張之威(召集人)、詹雅雯教授、吳佳儀教授、王道維(委員)。

參考文獻
1. Z. Ayres, A. Welsh, and J. Tijdink, Speaking up for Mental Health, Physics 13, 93 (2020). https://physics.aps.org/articles/v13/93
2. A.Welsh, It's time for physicists to talk about mental health, Physics Today 2017 http://doi.org/10.1063/PT.6.3.20170531a
3. N. I. Kucirkova, Academia’s culture of overwork almost broke me, so I’m working to undo it. Nature 614, 9 (2023) http://doi.org/10.1038/d41586-023-00241-8
4. 邱淑宜、羅真,現況解讀》1年205萬人因情緒問題就醫 台灣人,你為什麼不快樂?康健雜誌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4134
5. 王素梅、陳良基,牽手就不放手:我們一起穿越憂鬱流沙。時報出版 (2023) ISBN:978626374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