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物理學刊近況與願景

  • 封面人物
  • 撰文者:張鳳吟
  • 發文日期:2023-07-10
  • 點閱次數:805

   科學研究中,彙整研究的想法與成果為論文發表在學術期刊相當重要的必經歷程。研究人員向期刊遞交論文後,期刊編輯會先進行初步的審核,決定論文是否進一步交由外部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進行審查,或是直接拒絕、建議轉投其它期刊。

外部的審查委員(reviewers或referees,通常2-3人)會針對論文內容,向編輯報告其意見與建議,讓編輯參考是否接受論文發表在該期刊。科學名聲及學術專業地位的建立,就奠定在這樣嚴謹的「同儕審查」(peer review)機制上。現在大學與研究單位常以期刊發表作為評斷學術表現的標準,同時學術期刊背負著傳播創新科學成果的功能,讓科學社群能夠驗證與參考,對科學發展有非常大的助益。

 

    學術期刊通常由學會(如:美國物理學會APS、英國物理學會IOP等)、出版商(如:Elsevier、Springer等)或大學發行。例如:知名的《物理評論》(Physical Review)最早是由康乃爾大學在1893年創刊,而後1913年由美國物理學會接手。美國物理學會後續1958年推出其姊妹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主要收錄短篇論文;1970年代後開始做領域上的區分(A、B、C、D、E等)。到了21世紀,為因應國際期刊開始如雨後春筍大量增加,美國物理學會亦創立PRX與數個Physics Review子期刊,以網羅更多優秀的原創性研究稿件。

 

    台灣物理學會(原中華民國物理學會)早年為了促進國內物理學者研究上的交流,並建立本國的同儕審查制度。1963年在理事長戴運軌教授的帶領下,創辦了《華人物理學刊》(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後文以CJP代稱),到今年剛好滿60周年,迄今是國內最大、唯一被科學引文索引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收錄的物理學術期刊。CJP更於2015年與國際知名出版商Elsevier簽約,由Elsevier網路發行,正式走向CJP的新階段。目前CJP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光電所的高甫仁教授擔任總編輯,並網羅5位副總編輯、45位本國編委及15名外國編委。在CJP的運作逐漸成熟邁入組織化之際,《物理雙月刊》很榮幸與總編高甫仁教授進行專訪,介紹CJP的過去、現在,以及高甫仁教授對《華人物理學刊》的想法與願景。

 

《華人物理學刊》的前世今生

 

    CJP的原中文名為《中華民國物理學刊》,早期是國內物理學者發表與研究成果交流的平台,創刊之初為一年兩期,1976年至1986年為季刊,在1989年後改為雙月刊。長期以來CJP秉持創新研究成果不藏私的精神,一直維持作者與讀者不收費的模式,不過隨著研究生態的改變,加上CJP在國際的知名度低,多數國內研究學者傾向投稿國外著名期刊,CJP逐漸失去重視與國內大部分的優良稿源。面對現在國際期刊數量大幅成長的趨勢,為尋求CJP更有效的運作方式,吸引更多優秀論文的稿件,在CJP前總編輯中研院胡進焜教授的努力下,台灣物理學會首度跟Elsevier簽約,期盼藉由Elsevier這個平台能增加CJP的國際能見度,吸引更多人投稿以提升期刊的論文品質。

 

     Elsevier是全球最大的出版商之一,總部位於荷蘭,擁有大約2,700種學術期刊,其發表的論文總數約佔全球的16%,《細胞》(Cell )和《柳葉刀》(The Lancet) 等都是旗下著名的頂級期刊。在CJP加入Elsevier之前(2016),CJP的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平均落在0.4到0.5間。影響因子為期刊前兩年發表文獻在該年平均被引用的次數,每年的最新數據由Clarivate Analytics公司的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發布,是國際常用來衡量學術期刊影響力的重要指標,IF愈高代表期刊影響力愈大。CJP加入Elsevier後,國外的投稿數增加,IF亦隨時間大幅攀升,在2017年首度破1.0,在2021年更高達3.957,在物理綜合領域期刊類排名26/86。圖1為CJP歷年的IF演變。

圖片1.jpg

圖1、《華人物理學刊》歷年的影響因子,右邊標示的Q1, Q2, Q3, Q4區間為相應的JIF Quartile of ranking,CJP排行在Q2的前半班。 (資料來源:JCR)

 

    CJP是個綜合領域的期刊,收錄各類物理相關論文,包含一般物理、天文物理、核子及高能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光學、流體力學、統計及非線性物理、凝態物理、量子物理及生物物理等領域,分配給5位副總編輯,再將稿件送交到負責的編委。CJP目前每年約收到一千六百多份稿件,接受率為17%。根據JCR,CJP三大投稿的國家分別為中國大陸、印度、巴基斯坦 ,接下來為中東地區國家(圖表2)。現任總編高甫仁教授表示,Elsevier為荷蘭的出版商,由於歐洲人對中東國家的態度與美國不同,因為地緣的考量,比起美國,他們更想、也更熱心地把中東納入自己的影響範圍,因而中東國家普遍更傾向歐洲的出版商。CJP的IF主要貢獻來自國外作者,台灣本土學者佔比相對較低。整個台灣頂多只有800個PI,很難單從台灣本身的發表與引用來提高IF;然而中國、印度、巴基斯坦三個國家的人口總和就超過世界的三分之一,縱使他們平均的研究環境未臻理想,但也會有好的成果產出,有他們文章的加入,CJP的文章數與引用數因而提高好幾倍,進而提高IF。高教授笑稱,在某種程度CJP也算是出口轉內銷,期盼在IF升高後,能吸引更多國內學者的投稿。

圖片2.jpg

圖2、發表《華人物理學刊》的前十名各國。(資料來源:JCR)

 

    根據JCR的統計,國際期刊引用CJP文章最多的以CJP (454)自身為最大宗,接著是Physica Scripta (172,IF:3.081)、Results in Physics (149,IF:4.565)、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Plus(117,IF:3.758)等,圖表3為前20個引用CJP文章數最多的國際期刊:

圖片3.jpg

圖3、前20個引用《華人物理學刊》文章數最多的國際期刊。(資料來源:JCR)

 

    為了鼓勵國內學者踴躍投稿《華人物理學刊》,來強化其論文品質,並增加其被引用次數,台灣物理學會特別設立了「華人物理學刊優良論文獎」,獎勵發表於CJP的論文在兩年內被SCI期刊引用次數至少超過當年JCR所公布的CJP影響因子。優等獎頒發5萬元獎金,3名為限;甲等獎頒發3萬元獎金,10名為限,相關辦法可參考https://www.ps-taiwan.org/tw/modules/pages/cjp

   

對《華人物理學刊》的願景

 

    高甫仁教授在2022年接任CJP總編輯,被問及為什麼要接任總編位置,高教授以聽披頭四演唱會作為例子,他表示:「這是一個選擇問題,如果你買到披頭四演唱會的票,一張票價1000元台幣,但有人給你一萬元要你不要去聽,你會做什麼選擇呢?是要花1000元還是拿1萬元?這一場演唱會可能是你還年輕、心態和身體都還可以的時候,票根上還可以蓋章作紀念,雖然下一場可能還有機會再聽,但你的身心跟狀態都不同了,況且1萬元在5年、10年後的價值可能也不算什麼。這是價值的選擇,而非價格的比較,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高教授認為,CJP除了是他在物理生涯中想要收集的「徽章」外,更是能與物理社群在成果發表上互動的特殊機會,。

 

CJP制度化、系統化乃至AI化

    高甫仁教授表示,站在總編的角度,他希望CJP是一個代表社群的學術網路(network),並具有專業的運作模式,而且能跳脫過於個人化的影響。他期望達成的目標為「制度化」與「系統化」,並隨著大數據的使用更能達到「AI化」,例如利用大數據找出有潛力的學者(作者)與主題。他很佩服前主編胡進錕教授(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研究員)在過去CJP被邊緣化、最不被大家重視時,一肩扛下擔子,靠著個人的堅持與魅力,將CJP一步步努力經營到現在的狀態,影響因子從0.5一路爬升到3.2。建立在過去累積的動力上,高教授接任後,IF持續在增加中。高甫仁教授認為,CJP發展初期需要個人色彩,需要有人不計利害關係與個人毀譽投入,但隨著時代的進化,它也必須持續成長,制度化地廣納物理社群的貢獻,以充分實現CJP該有的潛力。現在CJP已達到一個規模,並有底氣建立這樣的制度。

 

   高教授希望,CJP的學術關係網路是流暢緊密的,副總編輯之間具有良好的分工與合作關係,而這需要透過大量的會議與溝通以達成共識。去年疫情期間,CJP每個月都進行線上會議,分享最新的數據與狀態,並就稿件、流程、策略與Elsevier互動方式做討論。除此之外,現在網路已經多媒體化,CJP未來也會跟上潮流朝多媒體化發展,需要一個系統來接受資訊、分析資訊並運用資訊,這些都需要團隊合作。多數副總編輯都表示他們很認同CJP團隊之間的合作模式,並且工作愉快。負責流體力學、複雜系統方面的中央大學陳宣毅教授說明,目前副總編輯每兩個月開一次會討論各項議題,大家的討論都非常開放並能刺激彼此的想法;台灣大學蔣振偉教授負責領域包括高能物理、天文物理與核物理等,他認為CJP團隊是一群具有熱情、希望CJP更好的學者組成,一起為更好的目標方向努力,他非常高興能與這樣的團隊合作。

 

   「大家共同的期望是打造一個上的了台面的國際一流期刊,也就是有專業素養、並有著被人尊重的名聲。」高教授娓娓道出他的期許。一個好的期刊極端仰賴著文章品質,「真正好的文章是內容新穎豐富,會被同行大量引用,並衍生出更多未來的發展。」高教授表示,大約有6成的稿件在提交的時候就被副總編輯們擋下,他們都很認真、努力與專業地挑選與處理來自世界各地的稿件。

 

 

大家共榮的經營方式   

高甫仁教授以猶太人與中國人的經營模式來比喻:第一個猶太人來到一個小鎮開了加油站,生意很旺。第二個猶太人來了,發現加油站生意很不錯,想到加油站的客戶需要吃飯,所以投資開了餐館。過了一陣子,第三個猶太人來了,看到小鎮的人多了想到他們需要休息,於是開了旅館。第四位猶太人發現住宿的人需要生活用品,就開了超市。接著第五個、第六個..來的人愈來愈多,吃飯、住宿、旅遊、經商的人又需要加油站,於是,加油站、餐館、旅館、超市的生意更旺了,如此逐步將整個小鎮的經濟帶動起來,讓很多猶太人都富裕。另一邊,第一個華人來到一個小鎮開了加油站,生意很旺。第二個華人來了,看到第一個投資的加油站生意非常羨慕,趕緊開了第二個加油站。第三個華人來了,看到前面兩個加油站生意很好,非常嫉妒,火速開了第三個加油站。接著,第四個、第五個同胞過來也是一樣,開加油站還打折促銷,最後惡性競爭紛紛倒閉,小鎮又回到原點。

 

     高甫仁教授表示,目前學界投稿的型態仍多為單一PI、單篇文章的方式,這樣的方式自然地較難引起注意,而且往往造成不必要的競爭。他希望能結合主題群組內的傑出學者各依專長共同發表review形式的群集文章(clustered publications),再由各個PI互相引用,創造猶太人的「共榮」模式,有效擴大文章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如果資深學者能藉著共同發表帶領新進學者,達成學術傳承的效益,則將對物理社群有極為深遠的影響。他期許《華人物理學刊》能成為發展這個模式的平台,讓CJP能與物理社群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https://jcr.clarivate.com/jcr-jp/journ ... r%2Fhome&SrcApp=IC2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