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物理年會公共論壇【正面面對少子化】整理
- 科學家隨筆
- 撰文者:台灣物理學會 公共事務委員會
- 發文日期:2023-06-14
- 點閱次數:5338
台灣的生育率在2010年降到1人以下,當時的總統馬英九認為「少子化是國安問題」,並推出了一些政策來鼓勵生育,但是這些政策沒有起到多大作用。2019年開始台灣出現死亡人數多於出生人數的人口負成長,並且引發新聞媒體的廣泛報導。少子化預計將為教育、經濟、與財政面向帶來社會的多重危機;包括學校減班、教師過剩、學校關閉、勞動市場縮小老化,並影響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在財政上將使年金和健保的負擔越來越重。根據國發會的估計,2020年每4.5位青壯年人口扶養1位老年人口,至2070年降為每1.2位青壯年人口即需扶養1位老年人口。這樣的情況使得每次看到新聞報導台灣生育率創下新低、社會高齡化嚴重的時候都讓人感到恐慌。而且不管政府怎麼呼籲,年輕人還是選擇不婚不育。
少子化問題似乎必須由政府幫忙解決。但有趣的是,歷史上有幾個專制政府強行干預婦女生育的例子其效果卻是適得其反(如中國強推的一胎政策卻讓其生育率短期上升,而其山西省的翼城人民允許生二胎的社會學實驗卻長期下來發現其生育率低於全國。另外,羅馬尼亞的獨裁者齊奧塞斯庫在1966年實行強迫生育法案後不但沒有解決生育率下降的結果,反而造成了無數多的社會問題。而這些婦女們不願意生出來的青年們長大後於1989年推翻其政權)。反倒是歐洲有幾個國家的政府用社會福利政策(如法國,其在1970年代開始推動親子假、托兒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並在加強對低收入家庭的支持。使得法國成為歐洲生育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成功地度過少子化的危機。
圖一,東亞或東南亞各國生育率與年代關係。注意到在此圖中的生育率皆是逐年往下降。惟二的例外是澳門與中國,前者是因為1980年代大量移民的引入。而後者居然生育率的反彈發生在開始施行一胎化政策之後!(資料來源:https://croakingcassandra.com/2015/10/30/chinas-fertility-rate-in-an-asian-perspective/)
少子化也將衝擊台灣的科研和高等教育。但更令人沮喪的是,每當人們談起少子化問題時都是以悲觀態度面對,少有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剖析問題並提出解方。有鑒於此,台灣物理學會公共事務委員會在此次的物理年會中邀請了數位專家學著分享他們對少子化的看法並討論解決的處方。
第一場演講由清大材料系的彭宗平教授分享。彭教授過去曾於IC之音主持節目「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談論台灣各項議題,包括「少子化」、「教育與人才培育」等。在他的演講中認同少子化已經是一個國安問題。尤其是台灣嬰兒出生人數從1997年的32.6萬,至2010年只剩16.7萬,預估2022年為13.9萬。因此少子化導致人口結構(人口金字塔)改變,導致人口紅利(勞動人口大於非勞動人口二倍)時期縮短,將嚴重影響國家發展。但少子化議題如同互聯網,影響人口結構、政府預算、勞動市場等面向。少子化若和高齡化一同發生,便會產生更複雜的問題,如牽涉勞動力與長照議題。在教育面向,彭宗平教授主張台灣人才必須有二倍的生產力,才得以因應少子化。因此必須由教育開始做起,改變培育人才模式、做好人力資源規劃。
第二場演講由中研院社會所鄭雁馨研究員分享。鄭研究員是人口學的專家,在她的演講中特別以人口統計和社會調查數據分析釐清了數個關於少子化的迷思。例如,一般媒體報導生育率的數據多用的是「時期生育率」,但若一個社會正在經歷急速變化,晚婚晚育普遍,則需另外考慮「世代生育率」,後者是統計特定出生世代女性達到45歲左右的總生育數,才是比較可靠的指標。她特別指出相較於日本社會的時期生育率和世代生育率皆已不再變動,台灣社會則正處於變化之中,因此台灣的少子化應視為「現象」而非「問題」。另外,她也釐清東南亞外配的生育率較台灣女性為低,並非如一般錯誤印象外配就比較會生。她也由數據中指出,若女性15歲結婚,會嫁給一位平均大自己8.5歲的男人;若女性在28歲結婚,會嫁給一位平均大自己3歲的男人。但高齡女性要找到年齡相近的男人結婚則會較困難,主因男性年紀越大,卻仍喜歡年紀更小的女性。在出生世代年年減少的現狀下,老夫少妻的擇偶偏好會因為男女人數不均等帶來的「婚姻擠壓」造成結婚率下降。另一方面,她的調查也指出未婚女性裡學歷越高結婚意願越強,跟通常人們認為的不同。
在第三場的座談中我們還加入了東華大學馬遠榮教授和台大物理系大四王泓鈞同學參與討論。馬教授分享了他到東南亞各國招生的經驗,他特別指出有無獎助金的支持並非吸引外籍生的必要條件。當然對於完成學業的外籍生,政府推動的獎助條款如「5+2產業創新計畫」對於留下外籍生頗有幫助。王泓鈞同學表達了他在台大所受的物理學教育跟他原先設想的差異頗大,似乎太注重技術面的計算而非物理觀念的思考。因為大多數的學生畢業後都不會成為物理學者。在學用落差大的情況下,將導致學生不易留下。另外,有聽眾問及鄭雁馨研究員是否可以給些解決少子化處方讓政府執行?鄭研究員強調現在各國年輕人並非說生就生。不論是政府或任何一人,都必須了解解決少子化這件事是催不得的。必須透過理解問題,提升幸福感,自然會水到渠成。最後,彭宗平教授再次強調學生應有面對未來社會的素質。每一個人都應重視教育的重要性,並讓學生受最好的教育,對社會才更有幫助。
圖二,2023/1/17公共論壇結束後合影。左起,郭家銘副理事長,林怡欣委員、蕭惠心委員、張之威召集人、陳惠玉委員、鄭雁馨研究員、彭宗平教授、馬遠榮教授、王泓鈞同學、高英哲理事長、郭建成委員。
論壇後公共事務委員們的感想:
公共事務委員會的委員們經過籌辦這次公共論壇而做的功課與聆聽論壇專家們的分享後,覺得少子化是台灣步入已開發國家的正常現象。當教育普及,男女平權,女性男性自主意識日漸抬頭,大家都開始追求人生自我實現,也都不願庸庸碌碌一生只為繁衍下一代時,少子化趨勢就會如同時代的洪流般勢不可擋。只是這個轉變的過程在不同的國家中有快有慢,當中牽涉或引發的社會現象雖然千絲萬縷,卻需要審慎分析並正面面對之。尤其台灣社會正處在少子化的轉變期,政府的政策若隨著媒體恐慌性的報導起舞則容易開錯處方下錯藥。
至於學界如何因應未來社會結構的改變與勞動人口數的衰減?除了當中許多議題需要跨領域的專家綜整規劃外,我們認為可由下列幾點著手:
一、優化教育體制。改變培育人才的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就感。一個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創造力的過程,培養多元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並提升學生未來的抗壓性的教育才是因應之道。
二、擁抱科技發展。新科技如AI的衝擊將會非常劇烈,但掌握科技的最新發展不但能幫助台灣產業持續維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也將改變未來的產業型態。
三、鼓勵多元價值。今日台灣女性男性自主意識抬頭,台灣傳統文化的婚配嫁娶生子價值觀會被改變,同時人們再也不願意成為資本家與經濟齒輪的“工蟻”。台灣社會應學會接受此類不同的價值觀,同時提高幸福感成就感、少點庸碌感,則未來面對少子化的衝擊或許就能有更多元的選擇去面對與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