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量子足跡何處尋」專欄之前
- 量子足跡何處尋
- 撰文者:阿文
- 發文日期:2023-01-02
- 點閱次數:1388
不知從什麼時候,「量子」取代了磁場。奈米,成了時興的名詞,一堆有的沒的,全加上這個看起來陌生,但是有帶點神祕感的字眼,什麼量子水,量子皮鞋,量子速讀,量子管理,全都出籠了。這當然是因為「量子」聽起來夠酷夠炫,但是也是因為「量子」聽起來夠玄夠難懂,才能拿來唬人。的確,就算對物理系的學生而言,「量子物理」橫跨在大三那一年,擔任魔王擔當,多少英雄好漢在它面前折腰,由此可見它的難度。對於一般大眾,自然更是令人一頭霧水,成了詐騙師的起手式了。
「量子物理」的難度來自何方?追根究柢就是乍看之下,它似乎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完全脫鉤,所以一般要學習量子物理,得要花個兩三年,熟悉古典物理的「綿綿角角」,然後再一路從黑體輻射,原子光譜這些古典物理難以解釋的現象著手,學習隱藏在背後的奇怪理論,這就是「量子物理」讓眾多學生感到苦手的原因。我們的另一個專欄:「量子英雄傳說」就是著眼這個主題,希望將這段曲折離奇的過程,用推理小說的方式,表現出來。但是對於許多人來說,知識就是要摸得著,至少要看得到的,還要推理才能得到的知識實在太沉重了! 不要緊,我們這個專欄就是為了這些讀者而設立的!
常常有人說,量子物理是微觀世界的物理,到了日常生活世界,這些量子效應就看不到了。所以量子理論往往與光扯上邊,因為可見光的波長只有數百個奈米長,也就是約百萬分之一米,而我們日常生活相關的尺度,從幾百分之一公尺到幾百公尺之間,所以完全感受不到量子的效應。這樣講,當然也沒錯,然而為何到了巨觀尺度時,量子效應為何會隱沒不彰?這其實可真是個大哉問。要回答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是反問,有沒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到巨觀世界的量子效應? 這個專欄就是從這個觀點下手,要讓各位對量子物理,有著比從一般課堂得到,更寬廣更親切的認識。所以這個專欄的名字就取作「量子足跡何處尋」。
最常見的巨觀量子效應,首推「超導體」了。「超導體」是金屬或其他一些特殊材料在非常低溫的時候,突然電阻降為零的神奇狀態。大家熟知的磁浮列車,就是利用超導體的特性才能建造車來,夠巨觀了吧?但是「超導體」不折不扣就是量子效應。「超導體」需要在低溫的條件,這是因為在較高溫度的時候,材料內部組成粒子的無序熱騷動把量子效應沖刷殆盡。沒錯,無所不在的熱騷動正是我們在平常看不到量子效應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以推知,在低溫的條件下,一定還有許多巨觀的量子現象,像是超導體,超流體,量子霍爾效應,乃至波色-愛因斯坦凝結態,這些自然都是我們的主題。我們會逐一將它們推上檯面,讓大家認識可以親眼看到的量子現象。
那麼,是不是除了低溫的環境下,就看不到量子效應呢?答案當然是不!事實上,正好相反,在熾熱恆星的內部也有量子效應的足跡喔!在歷史上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恆星內部的核融合了。所謂的核融合,一般是指兩個小的原子核,透過彼此的作用力,形成了較大的原子核,過程中釋放出能量。我們地球上的動植物,都是靠著太陽內部的核融合所釋放的能量來存活。但是單純的理論推算,卻難以理解帶正電的原子核,如何克服彼此的庫倫斥力來展開核融合。關鍵就在於發生在兩個原子核之間的一個神奇效應:穿隧效應。這個效應大幅提高原子核發生反應的機會,所以就算在極高溫的恆星內部,量子效應依然扮演著吃重的腳色呢。那麼為什麼在這種高溫環境下還能讓量子效應發揮功用呢?那是因為恆星內不僅是高溫,還是高壓的環境,原子核可以靠得非常接近所致。雖然穿隧效應發生在微觀的尺度,但是它的效果,可是熱騰騰地照在我們臉上呢!
除了恆星內部核融合過程中的穿隧效應外,還有沒有什麼天文現象與量子物理有關呢? 當然有囉。其實天文學中的緻密星體,像是白矮星與中子星,都是仰賴量子效應才能存在的!什麼是白矮星?什麼是中子星? 讓我先簡單介紹一下:
恆星演化到了末期,核心溫度無法達到合成更重原子核的高溫時,照說重力塌陷應該讓整個星體崩潰,但是由於恆星內的電子密度達到臨界值,產生的所謂簡併壓頂住了重力,這樣的星體雖然外表溫度很高,但是由於半徑很小,所以整顆星的亮度很低。這樣的星體被稱為白矮星。咱們的太陽,未來就是會變成白矮星(淚)。而關鍵的簡併壓,就是貨真價實的量子效應呀! 白矮星當然是巨觀尺度的對象。
白矮星是靠電子的簡併壓而撐住的,但是當恆星質量超過所謂的錢德塞卡上限時,電子簡併壓也hold不住了,這個時候星體還是會崩潰。這種情況被稱為是第二類超新星。超新星爆炸後,有時會留下一個非常小的殘骸,它是靠著中子的簡併壓而存在的。中子星半徑約為 10-100 km,質量約 1.4 太陽質量,密度非常地高。有些中子星會自轉。因而發出規律的無線電波,它們被稱為脈衝星。當然,它們也是巨觀的量子現象,所以我們除了低溫的環境可以看到巨觀的量子現象,高溫高壓高密度的環境,也可以發現量子的足跡,就在星空裡。
除了星體之外,還有一個神奇的量子現象,就在我們的耳邊嗡嗡叫,只是我們從沒發覺,那就是赫赫有名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簡稱CMB。它可以算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光。我們如果用傳統的光學望遠鏡觀察恆星和星系之間的空間(背景)只是一片漆黑。但如果用的是靈敏的輻射望遠鏡就可以發現微弱的背景電磁波,且在各個方向上幾乎一模一樣,與任何恆星,星系或其他對象都毫無關係。它在微波區域最強,而且與特徵和絕對溫標2.725K的黑體輻射相同,黑體輻射是個百分百的量子效應,所以CMB可以看成是早期宇宙的量子效應,自從1964年兩位微波天文學家偶然發現之後,科學家已經用盡辦法去量測它,它是這幾十年宇宙論成為顯學的主因。這個量子效應可是宇宙級的,夠厲害吧。
除了這些天然的巨觀量子現象之外,有些雖然是微觀的量子效應,但也悄悄地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是我們渾然不知那些是量子效應。最令人吃驚的莫過於磁鐵! 因為依照古典的電磁理論,磁鐵根本不會存在呀!這個量子現象就在日常生活中,但是我們通常都沒感覺,因為你壓根沒想到,量子就在你身邊嘛。此外,像是現在非常普遍的雷射,它的原理可是愛因斯坦在1917年首先提出原子的受激輻射與自發輻射的概念發展而成的。而電腦,手機仰賴的晶片,說到底也是量子物理的產物。這陣子非常流行的石墨烯,它的各種特性也是因為量子效應而來的。這些也是我們專欄未來的主題。這些量子相關的科技其實發展行之有年,技術的細節自然非外行人所能了解,但是追根究底,它們所依據的,都是被大家視為玄妙難以理解的量子物理。你看,四處都有量子,端看有沒有人告訴你而已。
我們希望這個專欄,能夠讓一般的讀者,特別是中學生們,不只是對量子這兩個字,少幾分畏懼,多幾分親切感,也期待我們煞費苦心的介紹,能讓更多人願意來學習物理,成為未來產界學界的新血。因為量子科技一日千里,商機無限,但是需要有好人才進來,才能深耕台灣,您說,是不是呢?
圖片來源:123rf
那麼,就讓我們啟程囉!
君の旅立ちの序曲聽いてみよ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