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LAS實驗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衰變到一對底夸克的證據

  • 物理研究在台灣
  • 撰文者:中央研究院物理所
  • 發文日期:2017-09-07
  • 點閱次數:789

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在2012年被ATLAS和CMS實驗發現,當時的發現是透過規範玻色子(gauage boson)衰變頻道。標準模型預測希格斯玻色子最常衰變為一對底夸克(H→bb),機率為~58%。但是該頻道在LHC尚未被觀察到,原因是在強子對撞機中檢測這種衰減模式是相當困難的。搜索H→bb衰變是一項很重要的研究工作,因為它將進一步驗證準模型預測的質量產生機制。如果檢測到的H→bb衰變率與標準模型預測顯著不同則表示可能有新物理的跡象。中央研究院高能物理組之前在Tevatron的CDF實驗中透過這個衰變頻道尋找希格斯玻色子,目前繼續在ATLAS實驗中做出貢獻。


ATLAS於2017年7月公佈了在希格斯玻色子與W或Z玻色子伴隨產生的模式中觀察到這種衰變 (H→bb) 模式的證據。這個搜索是透過分析測量W,Z玻色子衰變成為輕子(電子,緲子和微中子)的過程進行的。這些衰變的輕子提供了有效地觸發信號並拒絕背景的方法。為了檢測此搜索中的H→bb衰變,這個分析利用信號的幾個屬性將信號與背景分離。例如來自希格斯粒子衰變的b夸克噴射流中的b強子的長壽命,以及在bb噴射流系統不變質量分佈上形成的共振(Figure 1)。通過分析2015年和2016年收集的數據,ATLAS 觀察到了H→bb衰變的證據,這個證據的顯著性水平是3.5σ。當與ATLAS Run1搜索結果相結合時此證據的顯著性水平增加到3.6σ。有關這些結果的論文已提交給JHEP雜誌(arXiv:1708.03299)。  


bpic20170905041516pm_graph
 

Figure 1 :bb噴射流系統的不變質量分佈。灰色直方圖是預測的WZ和ZZ背景貢獻。 紅色直方圖是測量的VH信號(V = W或Z)。

 

這項重要結果是出於ATLAS Hbb研究組團隊的專業精神,ATLAS的巨大支持以及LHC加速器的出色表現。中央研究院(AS)於2011年加入ATLAS Hbb研究組,對微中子頻道(ZH→ννbb)作出了重大貢獻。該頻道是在這個搜索中使用的三個分析頻道之一。AS團隊一直積極參與此搜索。 AS-ATLAS團隊領導王嵩銘在2015-2016年擔任ATLAS Hbb研究組的聯合召集人。他也代表ATLAS實驗於2017年7月6日在意大利威尼斯舉行的歐洲物理會議上首次公開了這項研究結果。參加這次搜索的AS-ATLAS團隊的其他成員是Adrian Buzatu和王蔚。他們的貢獻包括改進bb噴射流系統質量的測量解析度,以及測量用於收集微中子衰變頻道的數據樣本的觸發器性能。
 

pic20170905041516pm_cigs

Figure 2 :在數據裡搜索到的VH信號侯選其中之一的顯示圖。

 

Links to news and results of this analysi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