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物理實驗的評量方式:以虎克定律為例
- Play-Create-Learn 紐西蘭科學與物理教育點滴
- 撰文者:蔡坤憲
- 發文日期:2017-01-19
- 點閱次數:1786
在上一次的專欄中,我分享了一道力學試題,對一位相當於我們國三或高一的紐西蘭同學而言,在年終的「外部評量」中,會面對三道類似這樣的試題,如能獲得及格(Achieve) 或更好的成績, 他或她便能獲得NCEA Level 1 Science裡的4個學分。
在這一期的專欄中,我將分享一個Level 1的物理實驗,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內部評量」,幾乎每一位紐西蘭同學都會接受這個評量,學分比重與前述的考試相同,也是4學分。所謂的「內部評量」是指授權各校自行在校內、教室內實施的考試,而不是全國統一舉行的大會考。
實驗成績不是「平時成績」
我們在台灣的理化或生物試卷,一般都會包含實驗題,然而,就答題本身,學生其實未必真的需要做過該實驗,對吧?更多的情形是,我們所謂的實驗題本身,很可能也只是個「假想實驗」,重點在測驗出學生是否理解某個科學觀念,是否知道某個重要的實驗步驟,或是否知道某項儀器的操作方法。
如果學校老師很負責的讓學生做實驗、寫實驗報告,學生所獲得的只能算是「平時成績」,或出現在學校給家長的成績單上面。然而,萬一在年底正式的入學測驗中,學生寫錯答案,那麼,他先前在學校的實驗課裡,無論有多麼努力,結果一樣是付諸東流。NCEA就是以「內部評量」的方式,避免了這樣的遺憾。只要學生有做實驗,並達到要求,他的努力便會被記錄在他所獲得的教育成就國家證書(NCEA) 裡,是一份正式的成績。
全國統一的「成就標準」
這個實驗評量的正式名稱為「在指引下,完成一個具有線性數學關係的物理探究實驗」(Carry out a practical physics investigation that leads to a linear mathematical relationship, with direction)。考核的標準是由紐西蘭資格審定局制定,稱為「成就標準」(Achievement Standard),這是一份官方文件,明訂全國統一的評量標準。這份官方文件中,包含有八個要點:
第一點是說明這份成就評量的難度,是依據紐西蘭課綱的Level 6而制定。
第二點是強調實驗評量須滿足實驗試的安全守則,須根據教育部在2000年出版的Safety and Science: A Guidance Manual for New Zealand Schools來進行。
第三點解釋了「在指引下」(with direction)的含義:教師只可以提供書面資料,內容可包含:實驗目的,條列摘要式的步驟,以及需要的實驗器材。應提供合適的範本或工作單,引導學生計畫與執行這個探究實驗。
第四點說明「探究實驗」(practical investigation) 是一個包含有收集、處理與解釋數據的活動。整個探究實驗的結論必須是一個線性的數學關係。
第五點說明「完成一個物理探究實驗」需要包含的內容,也就是達到「及格」(Achieve) 所需要的標準:
· 設計與發展一個收集數據的方法。
· 根據實驗目的,知道操縱變因為何,並能在合理的範圍內,收集到足夠數量的原始數據(含單位)。
· 整理收集的數據,以適當的關係圖表(graph) 表示。
· 根據處理過的數據,以及判別圖表上的關係,以文字敘述寫下結論。
第六點說明「深入(in-depth) 完成一個物理探究實驗」需要包含的內容,也就是達到「優秀」(Merit) 所需要的標準:
· 討論足以影響實驗結果的控制變因。
· 使用可以增加測量準確性的方法,以增加實驗結果(應變變因) 的準確度;在合適的情況下,也可以討論提升操縱變因準確性的方法。
· 在圖表上顯示出線性關係。
· 在結論中,除文字敘述之外,另包含有該線性關係的數學方程式。
第七點說明「完整地(comprehensive) 完成一個物理探究實驗」需要包含的內容。要滿足「卓越」(Excellence) 的標準,最主要是要寫出一段實驗討論(discussion),藉此來確認實驗結果的正確性。討論的內容通常包括:
· 自己採用哪些改進準確度的作法,並提出說明與解釋。
· 在測量操縱變因方面,說明自己如何決定其上下限的理由。
· 說明為何某個變因是控制變因的理由。
· 描述在測量的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困難,以及克服或解決這些困難的方法。
· 探討實驗的發現與相關的物理觀念,二者之間的關聯。
· 在資料處理的過程中,探討是否出現不符預期的測量結果,以及這些結果是否會影響實驗結論的正確性。
第八點建議教師參考教育部的TKI線上知識庫,查詢具體實施評量的各項條件,包括時間、分組或個人、報告的形式等等。(TKI是毛利語Te Kete Ipurangi的縮寫,Te與英文的定冠詞the同意,Kete是籃子,Ipurangi 是網路。)
各校自行開發的「內部評量資源」
各位在看完上述這八點規定之後,是否會產生「考題」到底是什麼的疑問?
每一位紐西蘭老師在師資培育課程中,都需要學會如何根據成就標準來設計自己考題,稱為內部評量資源(Internal Assessment Resource)。回想當時,我剛從台灣來,在師資班裡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命題規範,真的有點嚇壞了!這也讓我對紐西蘭教師的專業程度,非常佩服。值得慶幸的是,TKI裡提供了很多範例,讓老師們有參考的依據 。
雖然TKI上面所提供的評量範本是公開,全國的老師、家長與學生都看得到,但各校的考題則是秘密的,不到考試當天,學生並不會知道試題內容。底下我所要分享的,就是公開的範本內容:
資源標題:彈簧實驗(Spring Experiment)
評量的實施條件為:須在有監考的教室內實施,評量時間以連續兩小時為限。實驗操作可以採分組方式進行,每組最多以三人為限。學生須個別獨立收集與分析數據,並撰寫實驗報告。
實驗器材:彈簧、米尺、砝碼(例如9個50克的砝碼與一個50克的砝碼托盤)。
考題本身如圖一所示。學生可從簡介中得知:
· 此實驗活動需要你找出彈簧伸長量與懸掛質量之間的數學關係式。
· 你將需要收集數據、分析數據,以及撰寫實驗報告。
· 你將有2小時的時間來完成此項評量。
· 評分的標準取決於你如何的完成這個探究實驗(在指引下),以及如何推導出有效的線性數學關係式。
圖一:彈簧實驗
試卷的第二與第三頁,就是指引學生的一些提示,分成四大主題:設計實驗方法、數據收集、數據分析,與撰寫報告。
以「設計實驗方法」主題所提供的提示為例:
1. 檢視老師所提供的儀器。
2. 考慮與此實驗相關的重要因素。
3. 寫下:
· 操縱變因(改變的變因)
· 應變變因(觀察或測量的變因)
· 你將如何控制其它變因(在實驗過程中須保持固定不變,否則將會影響結果的正確性)。
4. 決定並記錄:
· 有哪些關鍵性的變因?
· 你將如何測量應變變因?
· 你會運用哪些實驗技巧,來讓你的結果更正確或更可靠?
評量的目的不在於「考倒」學生
雖然各校的進度沒有統一,但是一般會在開學後的兩個月左右舉行,在這段時間裡,不論老師安排的教學主題是物理、化學或生物,都會融入所謂「控制變因」的科學實驗方法,因此,學生已經學過這三個變因的定義、正比的含義,以及斜率的計算方法等等,而且也會做過幾個既是學習,也是練習的實驗。
不知各位老師或同學在看待這份試題時,是否會覺得這些提示給的過於詳盡?我一開始也是這麼覺得,記得我第一年教這個主題的時候,全班只有一個人不及格,而且超過半數以上的學生是拿到卓越(M) 或優秀(E)。我心有不安地向另一位資深老師請教:是否我把題目出得太簡單、評分標準太鬆,或是提示給得太多(如圖二)?結果得到的答案是:這樣很好啊!我們的目的不是要當掉(fail) 他們,而是要看他們有沒有學會,有學會,就應該及格,對於願意用心做實驗的同學,自然應該給予高分,不是嗎?
實驗評量的評分標準
我們都知道這一個線性關係是「虎克定律」,不過,在紐西蘭本土的教材中,你很難得會看到這個名詞。有一位資深老師跟我說,他們比較喜歡學生透過自己的探索或觀察,去理解一些自然界的規律,而不是被「告知」一系列的原理或定律。所以,大多數的學生,雖然直覺上也許可以猜出,加掛的砝碼質量愈大時,伸長量也愈大,但是,他們還是必須親自動手,觀察與測量,並製作出圖表來說明這件事。
要想「及格」而獲得這4個學分並不困難,只要學生有做實驗(這一點很重要,因為老師就是見證人,若是學生沒做實驗,卻交出實驗報告,仍然不能及格),在實驗報告中有簡要地寫出實驗步驟,特別是質量為操縱變因,彈簧長度為應變變因。在數據收集方面,至少測量4個不同的質量,每一個質量測量長度一次,準確在合理的範圍內。在數據處理方面,圖表上的座標軸應標示物理量與單位,在正確的位置上(描點) 標示出數據。在結論中至少要寫出「彈簧的長度隨著質量的增加而增加」。這樣就達到及格的標準了。
若想獲得「卓越」,也就是要「深入地」完成這個實驗。學生在過程或實驗步驟中必須提及「增加準確度」的實驗技巧,最基本方法就是多次測量之後取平均值,例如使用4個以上的質量,而且重複三組數據;使用直尺次量長度時,能夠注意避免視差誤差也是一例。學生還需要增加對控制變因的討論,例如使用同一條彈簧,或是他們是如何確認控制變因。圖表的呈現,必須有一定的準確度。必須計算出斜率(含單位),並在結論中寫下正確的直線方程式 (y =mx + c)。
至於「完整地」完成這個實驗,也就是獲得「卓越」的成績,主要取決於實驗討論的品質。例如:學生可以留意到彈簧伸長量與全長的差異(最適直線沒有通過原點)、彈性限度、以及真正得出的實驗結果,並非是一條完美的直線,這些沒有落在最適直線上的數據,或是略顯曲線的數據,透露出怎樣的訊息,有著怎樣的物理含義。關於這些討論的品質,就交予老師做出專業上的判斷,一般而言,我們會希望學生至少能做出兩點有意義的討論。
結語:實驗考試的方式?
印象中,我在台灣服務時,並沒有此類型的「實驗考試」,至於實驗報告的評分標準,也沒有類似這樣一個客觀的標準,大多是取決老師個人所希望強調的重點,可能是結論的準確度或精確度,也可能是實驗討論的品質等。
此外,台灣同學所撰寫的實驗報告,大多偏向於實驗課後的「作業」,因此,實驗步驟大多是由課本已經提供的統一內容,學生只需按步驟操作即可。至於實驗的考試方面,除了傳統的紙筆測驗之外,「操作考試」也常有老師採用,不過,操作考試的重點,還是放在學生是否真的有做過實驗,所以,大多是要求學生重複操作一次「正確的」實驗步驟。
我相信,我們都同意「真正的科學實驗」是很難拿來考試的,學生透過親手做實驗的過程所學到的東西或技能,或是獲得的啟示,可能遠超乎我們當老師的人所預設的範圍。因此,對於紐西蘭資格審定局所設計的這份評量標準,或TKI所設計的彈簧實驗,與其說是「考試」,倒不如說是對中學生的一個「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