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城故事」 ── 踏上紐西蘭高中的講台(下)

第二階段是和學校的科學教師面談,由一位老先生與一位老太太主持,一看就知道是兩位資深老師。他們的態度,嚴肅卻也不失親切,沒有給我像在「考試」的壓迫感,相反地,比較像是同事之間在聊專業的議題,除了我在台灣的教學經驗之外,更多的部分是我在教育學程與到校實習的心得與經驗。我逐漸了解到,學校之所先通知應聘者面談考題的原因,重點並不是在於「考試」,而是希望「了解」每個應聘老師的想法與經驗,據此來判斷這位老師是否「適合」到他們學校服務。以下是我面談的大約內容:



ab93a4f9c1c50a579ba0536f412f9424紐西蘭科學教育的一些特色

科學只是眾多「求知的方式」中的一種

科學的本質是紐西蘭課綱強調的教學重點之一。跟台灣相似的地方是,科學的教學,除了傳授學生已知的知識、理論之外,所謂的「科學方法」,例如提出假設,根據實驗數據來驗證理論等,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能力,並在學習這些知識與能力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科學態度與實事求是的精神。

此外,「自我修正」是科學思維最強而有力的特色之一,當有新的實驗證據出現時,可能需要修正甚至推翻既有的理論或知識。這種以實驗為論證基礎,視理論為「暫時性正確」的特質,也是在教學中需要凸顯的重點。

與台灣稍微不同的地方是,紐西蘭強調科學只是眾多「求知的方式」中的一種,當然,它是很重要的一種,但卻不是「唯一」的一種。最常見的例子是,信仰上的許多問題,不能依靠科學解決,這屬於神學的範疇。又如,許多關於「是非對錯」的問題或價值判斷,則屬於倫理學或法學的範疇。因此,雖然科學的知識與思維,很具有威力,但也有其侷限性,核能與基因工程的發展與應用,都是很好的例子。科學知識不能取代倫理與道德的判斷,達爾文的演化論以及神學中的創造論,也都有許多需要好好思考與討論的問題。

最後,由於對毛利文化的尊重,老師們也要有一份覺察,不能單以現代西方科學為尊,直接或無知地否定毛利或其它文化的價值。我記得在教育學程的裡,有一堂教材教法的課,教授給了我們一份很簡單的測驗卷,唯一特別的地方是,這份測驗卷是以毛利文寫成的。我們全部的師培生,一看到卷子就傻眼了,完全不知該從何思考!三分鐘之後,教授開口了:這就是很多毛利學生看到英文試卷時的感覺。這個簡單活動,是希望我們這些師培生體會到,在嫌棄「笨學生」之前,特別是毛利或其它少數族裔的學生,要先有一點「同理心」。
 

01_-_開學典禮_Hongi (1) 
2013年2月的開學典禮,紐西蘭一毛利禮俗舉行,稱為Powhiri。典禮之後,以校長為首的全校教職員為主方,透過碰鼻禮(Hongi),歡迎新進教職員與Year 9的新生(客方)。碰鼻禮的意涵是,透過分享與交換同一口氣息(或可詮釋為靈魂),不再有主客之分,合為一個大家庭

 
ab93a4f9c1c50a579ba0536f412f9424多利用形成性評量,來了解並幫助學生的學習狀況

對於Year 9與Year 10的學生,由於還沒有統一的全國性考試,所以在評量上,較有彈性,老師與學校可以發揮創意,實施多元評量,並適時引入全國性考試的模式,幫助學生適應與準備未來的考試方式。此外,應該多利用形成性評量,藉此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並提供適當的幫助,而不只是單純地用總結性評量來「篩選」學生。

紐西蘭的學生從Year 11開始,就要參加全國統一的評量系統,稱為「教育成就國家證書」(The Nation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簡稱為NCEA)。這個評量系統,可以算是紐西蘭教育體系的重要特色,我會在稍後的專欄中,仔細介紹這個系統的設計與實務,給有興趣的老師、同學與家長參考。


ab93a4f9c1c50a579ba0536f412f9424讀寫能力的培養,不只是英文老師的職責

在教育學程中的「中等教育專業議題」(Professional Issues for Secondary Classroom)課程中,有一個專題,以如何培養學生讀寫能力為主題,課程名稱叫做LTTTL – Learning to Think Through Literacy (學習透過「讀與寫」來思考)。上這個專題時,教授開宗明義地說:學生的讀寫能力,不只是英文老師的責任,更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

說實話,這個開場白讓我有點驚訝,甚至還有些排斥。首先當然是我在台灣的教學經驗,因為我從來沒有意識到,除了物理、化學之外,我還得教國文?其次,當然是因為我自己的「第二外國語」經驗,對於「教英文」,我其實不是那麼有自信。

隨著課程的進行,我逐漸體會到, 不僅像我這樣的「外國人」,即使母語為英文的各科教師,對於課程中所傳授的一些語言學基本知識與教學策略,大家都受益匪淺。我個人從中最大的收穫,就是這個課程的名稱:如何透過讀與寫來思考。十八世紀的英國化學家戴維爵士(Humphry Davy,1778 – 1829)的一句名言,很貼切地摘要了我的感受:語言不僅是思考的媒介,更是主要與有效的思考工具。(Language is not only the vehicle of thought, it is a great and efficient instrument in thinking.)

這份感受,在我真正到學校開始教學之後,體會更深。特別是用英文思考與「中翻英」、「英譯中」之間的微小差別。同理,在我反思回台灣的外語教育時,我體認到深耕母語的重要,就像紐西蘭這裡,強調學生應該有良好的英文讀寫能力一樣。扎實的母語程度,學生才能更深刻地去思考、理解與情感表達等,也才有基礎,透過第二外國語的學習,去拓展國際觀、文化深度與歷史涵養,而不只是「學舌」而已。

至於,讓我對「教英文」產生信心,關鍵是我了解到「科學英文」與「文學英文」是略有差異的。簡單來說,雖然讓我去讀「莎士比亞」會有點辛苦,但是,若請英文老師來讀物理課本,他們也未必會覺得輕鬆。因此,教學的重點又回歸到科學、物理的專業,如何幫助學生用英文來精準的表達想法,例如實驗報告或研究報告的書寫,以及透過閱讀書籍、多媒體材料來理解科學概念等,都是科學課的教學重點。

在現代社會,科學家(包含工程師、醫護人員)除了專業知識外,溝通能力更是不可缺少,不論是專業的團隊合作,或是與一般社會大眾的溝通,都是非常重要的,不是嗎?
 

02_-_同事 (1)

我在紐西蘭的第一批同事。左二是來自英國的瓊斯先生,是我們自然科學科的主任,也是輔導新進教師的導師(Mentor)。

 
ab93a4f9c1c50a579ba0536f412f9424營造良好的環境,讓學生自然地成長

在培養關鍵能力方面,基本的思維是要營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教室裡覺得安全,可以放心地探索新知,例如不會有惡意的嘲笑或挑釁,也不會有成績上的惡性競爭等。除了傳統的教學方式與實驗課的分組活動之外,也要設計與開發適合小組討論與研究的主題,除了刺激學生思考與學科知識之外,與他人合作、自我管理,以及參與和貢獻等習慣,都會透過良好的環境,潛移默化,自然地發展出來。

「跟我們描述一下,你通常都怎麼上課的?」

接著,我又被問到了相同的問題:「跟我們描述一下,你通常都怎麼上課的?」與六、七年前相比,我這次的回答不太一樣了:每一節課,都會有一個主題。這個主題會延續上一節課的進度,也會是下一節課的基礎,但是對於缺課的學生,也要顧及能讓他盡快進入狀況,以及知道如何利用課餘時間趕上進度。

在時間上則是把一節課分成三或四個小段,第一階段是「Do Now 活動」,例如猜字、填空或小測驗等,五分鐘左右,算是「課前暖身」,幫學生進入狀況。接著進入教學主題,依內容的性質或複雜程度,分成一或二個教學活動,約三十到四十分鐘左右,最後再摘要、整理今日的課程與規定家庭作業等。

教學活動會以實驗活動為主,當然,依照課程內容,也可能教師示範實驗、教學影片、閱讀課文、試題練習或上網找資料等。我最喜歡的是「預測-觀察-解釋」(Predict-Observe-Explain)的教學模式,或是從「問題」出發,再設計讓學生去尋找解答。例如,學生可能已經知道基本的鏡面反射,我會先拿出一個玩具潛望鏡,讓他們先猜測一下工作原理,再提供他們實驗器具,讓他們可以驗證他們的想法。我會盡可能朝這個方向設計教學,當然,有時傳統的講述教學法也是不可少的。

03_-_POE_熱脹冷縮 (1)


  我最喜歡的POE教學模式一例:Year 9的一堂課(約國中程度),主題是物質的三態變化,希望像學生介紹物質是由粒子所組成的。  在學生進教室前,我在桌上擺了這兩個酒瓶與氣球,然後,上課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是怎麼把辦到的?

ab93a4f9c1c50a579ba0536f412f9424從「獨角戲」到「交響曲」

我在面談中所給的這些答案,除了教育學程的課程之外,更多的是在到校實習時,從其他資深教師給我的建議中學到的。回顧先前在台灣的教學經驗,我自覺個人最大的成長在於,從「準備講課、講義」轉變成「設計教學情境」。

我在剛開始實習時,得到最多的建議就是「不要講太多」!這裡的老師認為「十五分鐘」就叫做太多了。我逐漸摸索出來,上課不能是老師的「獨角戲」,而是要讓學生去「做」一些什麼,做實驗、做題目、分組討論都可以,總之,不能讓學生只有「被動」地吸收知識,也要讓他們「主動」去做一些事情。所以,準備一些問題(不僅僅是考題),特別是高階的問題,或是有趣的玩具或示範實驗,啟動學生的腦袋,引導學生思考,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科學課,與跟其它學科最大的不同之處是什麼?

不過,我覺得,紐西蘭的科學或物理教師,之所以能夠「不用講太多」的最重要因素是,他們的教室就設在實驗室裡:一間科學教室的四面牆,一面拿來放白板與投影的屏幕,另外三面就是實驗桌,水槽、插頭、瓦斯管、防火桌面一應俱全。課桌椅擺在教室中間,需要做實驗時,站起來走到教室牆邊,就可以開始做實驗了!

03_-_科學教室 (1)

教室與實驗室結合在一起,老師、學生都受益

 
後來,當我在托羅科高中服務之後,我們的主任瓊斯先生(Mr. Jones),在系上的教師會議時,提過一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問題:「學生在音樂課可以玩樂器,到美術課可以畫畫,上體育課可以打球,來上科學課時呢?是什麼讓我們的科學課(Science)與其它學科不同呢? 」答案很明顯,也很簡單,就是:做實驗!

正因為這個思維,幾乎每一所紐西蘭的高中,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的教室,都是和實驗室整合在一起的。而且,學校大多設有專職的實驗室技師,負責幫老師準備儀器與相關的化學物質或生物樣品。

回想在台灣時,雖然也希望讓學生多做一些實驗,但是在實務上,真的有許多的不方便,譬如,實驗室是公用的,各班教師之間需要協調,負責管理實驗是的老師也是志願或輪值的,在繁重的教學工作之餘,還得處理儀器藥品採買的公文手續,遇到儀器損害或需要增補藥品時,往往容易有所耽擱,所以,做實驗對大多數的中學老師來說,很多時候都是一個負擔。這也是我覺得紐西蘭從行政上「支持」教學,做得很好的一個地方。


ab93a4f9c1c50a579ba0536f412f9424結語:教師是一個專業團隊

回想剛開始上教育學程的時候,教授曾帶過一個遊戲。他把全班分成五個小組,每小組發一隻白板筆,讓小組裡的每一個人,輪流走到白板上作畫,彼此之間不能有口語溝通,每個人只有五秒的時間,當你在白板前創作的時候,小組其他成員不能干涉,但是,你也不能用板擦來抹去前人創作,而是以他們的作品為基礎來創作,以小組的最終作品為評比項目。

活動開始之初,大家都覺得有些混亂,抓不著頭緒。逐漸地,透過仔細盯著每個在白板上作畫的人所畫出來的線條,成員之間逐漸出現一些「默契」,過程中,雖然完全沒有口語溝通,卻也笑聲不斷,最終的成品卻都不算太差。教授最後解釋:這就是你們未來的工作!學生就像「畫布」一樣,當畫筆在你手上時,你可以盡情揮灑,但是,你們每人每週只有四小時,在你畫完之後,就得交給下一個人,而你完全沒有控制權,對於交到你手上的畫布,你也沒有選擇權,它不會是一張全新的白紙,你只能就著手上現有的畫布來作畫。所以,如果老師們彼此不能合作,剛愎自用,或是只知道抱怨隊友,沒有共同的目標,那麼學生將是最大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