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白:來自台灣的紐西蘭物理老師

很榮幸有機會藉這個專欄,與各位老師、同學分享我在紐西蘭中學裡的所見所聞與教學點滴。我在台灣時,修讀過台灣師範大學的學士後教育學分班,在中學裡服務過三年,教過國中理化、高中物理與地球科學。後來在大學裡服務了五年,擔任大一普通物理的講師。我於2012年時參加紐西蘭的中等教師培育課程,隔年開始在紐西蘭的中學服務,擔任科學與物理教師,迄今剛好滿三年。就讀師資班期間,在三所學校實習過;畢業之後,在第一所學校服務二年半,剛到目前這所新學校服務半年。

我希望以一個曾經是台灣第一線教師的眼光,來分享我在紐西蘭教育體制內的見聞,而不只是一種「觀光式」的介紹,或浮光掠影地吹噓一下「外國」的教育有多麼美好。我希望利用些許篇幅,先介紹一下紐西蘭教育的架構與背景,再逐漸深入到科學教育與物理教育的現況分享。
 


ab93a4f9c1c50a579ba0536f412f9424紐西蘭的學制

要想了解紐西蘭的物理教育,還得從中學的學制與課表談起。相較於台灣的學生從六歲入學,之後經歷國小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十二年國民教育,紐西蘭則是從五歲入學,之後是小學六年、初中二年、高中五年的十三年國民教育。其中,台灣的義務教育是九年的國小、國中教育;紐西蘭的學生則是在十六歲之後,也就是十一年級(Year 11) 之後,便可自由選擇是否離開學校。兩地的教育體制對照表,請參見圖一。

                             sam2016041
                                                                                   圖一:紐西蘭與台灣的學制對照表
 
紐西蘭的師資培育分三級,首先是學前教育(Early Childhood),主要是針對學齡前的兒童。其次是小學師資(Primary),負責教授小學與初中的學生(Year 1到Year 8),由於小學與初中都是「包班制」,所以,小學老師必須具備「十八般武藝」,琴棋書畫、天文地理都必須有所涉獵。最後是我所屬的中學師資(Secondary),負責Year 9到Year 13的學生。

中學開始設有專科教室,由授課的老師負責佈置、管理,學生則依所上的科目,必須「跑教室」上課。每個老師在進入中等師資培育課程時,依自己在大學時主修的學位,決定將來在高年級教授的主科目,以及在低年級教授的副科目。一般說來,在高年級教授物理、化學或生物的老師,大多會選科學(Science) 為副科目,也有少數老師會以數學為輔。而以經濟、會計、歷史、地理為主的老師,大多會選社會科學為輔。

學制對照表中,另一個特殊的地方是,在十三年的國民教育中,紐西蘭教育部設計了8個級別的課綱,而且沒有統一的教科書。其中,從第一級到第五級,都是必修的課程,分別涵蓋了兩個學年的時間,這個設計的理由,是希望給予老師專業的自由度,讓老師(特別是小學與初中的老師),可以依照學生的興趣與能力,自組教材,因材施教,在此同時,也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發展、學習,而不用落入趕進度與囫圇吞棗的惡性循環中。

因此,在師資培育的課程中,了解紐西蘭的課綱設計,如何把它落實為具體的教學內容與活動,以及如何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效,是教材教法上很重要的一環,也是教師重要的專業能力之一。


ab93a4f9c1c50a579ba0536f412f9424需要「跑教室」的紐西蘭高中生

對於初中(Intermediate) 畢業剛升上高中(High School) 的紐西蘭學生而言,「跑教室」是一項新奇的經驗。

紐西蘭中學的課表、時程,各校不一,但模式大約都是8點45分到校,先到導師班上點名,接著從九點開始上第一堂課。一堂課一小時,上課兩小時後,大約休息半小時,就是所謂的上午茶時間(morning tea break),接著再上兩堂課,就是四十分鐘左右的午餐時間,最後再上一小時的課,就到了三點十分左右的放學時間。一天五堂課,每週上課五天,所以一週只有25堂課;許多學校每週會都會安排一節的週會時間,所以,總共的授課時數只有24小時。(從台灣每天的七或八節課表來看,或許會覺得在這裡上學很輕鬆吧?)

紐西蘭中學的教學單位劃分方式,各校略有差異,但是大體會有語文科、數學科、社會科、自然科、藝能科、體育科等。每一個學門,會有各自所屬的大樓與專業教室。例如,學生若有木工、烹飪、美術等課程,會到藝能科大樓上課,課間會有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走去下一堂課的教室,依照課表安排,也許是數學課、英文課或科學課。課間的五分鐘,不算真的休息時間,當然,喝個水或上廁所還是可以的。真正的下課休息時間則是上午茶與午餐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紐西蘭很少有連續兩個小時上同一門課的區塊時段,學生幾乎每個小時都得換教室,因此,所有的理化或物理實驗,都必須設計成可以在一個小
時內完成,或是可以分成上下兩個單元進行的實驗。

最後,在紐西蘭的高中裡,分有不需要參加全國考試的低年級學生(Junior),也就是Year 9與Year 10 的同學,以及必須參加全國考試的高年級學生(Senior),也就是Year 11到Year 13的同學。這個全國考試稱為NCEA,是 「國家教育成績證書」(Nation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的字首縮寫,或譯成「教育成就國家證書」,從2002年開始實施,是紐西蘭獨特的教育品牌,稍後我會再詳細的介紹。


                          2015-08,與 Year 12 物理課學生合影於科學教學大樓前
                                                                       2015-08,與Year 12 物理課學生合影於科學教學大樓前

ab93a4f9c1c50a579ba0536f412f9424「四合一」的科學課

紐西蘭高中的Year 9與Year 10相當於台灣的國二與國三。在課程安排上,不稱為「理化」,而是統合了生物、健康教育與地球科學等所有自然學科,稱為「科學」(Science)。由一位科學老師,包辦了台灣四位科任教師的工作。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上,不是類似教科書,那種偏向於線性、單向或系統的學科邏輯,而是比較有彈性,可以適應不同學生興趣與能力的「主題」式教學。由於紐西蘭每一學年有四個學期,每學期約為十週左右,學期間會有兩個星期的假期。每一個學期會進行兩個主題教學,也就是說,以每週四小時、五週共20小時進行一個教學主題。一學年下來,大約可以完成七到八個主題的教學。

以我服務的學校為例,今年Year 9的教學主題為:實驗室基本技能(本生燈、顯微鏡的操作等)、生態學、物質三態與水循環、植物學(含Fair Test的實驗設計)、天文學、能量與波動(熱、光與聲)、食物與消化系統等。Year 10的教學主題為:科學方法(實驗報告寫作等)、力與運動、地質學、原子與酸鹼、人體醫學、電與磁、基因與遺傳等。

除了課程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之外,最有趣的差別應該在授課時數上,顯然,紐西蘭的授課時數是遠不及台灣的。為何會有這樣的差別呢?授課時數較少的紐西蘭,如何確保教學品質與學生的「競爭力」呢?

由於我離開台灣的國中理化教室已有一段時間,並不清楚台灣的現況,不好妄加猜測,但願提出兩點想法:

首先是上課時數的用途不同。這兩年的時間,紐西蘭的學生不是拿來準備國三畢業時的「會考」,而是用來準備基本能力,可以參加從Year 11開始的全國性會考與各項評鑑(NCEA)。因此,Year 9與Year 10的教學重點,在於基本學習能力的培養,而不是需要藉由反覆練習而增強的考試技巧。

其次,何謂「基本學習能力」呢?這就得從紐西蘭課綱來回答這個問題。紐西蘭的科學課綱分為兩大區塊:一是科學的本質(Nature of Science),另一則是學習的情境(Learning Contexts)。前述我所舉的教學主題,是屬於學習的情境,課綱要求老師能設計出合適的情境,讓學生可以掌握科學的本質:

·      理解(Understanding about Science),
·      探究(Investigating in Science),
·      溝通(Communicating in Science),
·      參與和貢獻(Participating and contributing)。

 
紐西蘭課綱所明列的這四項基本能力,以及如何根據這四項原則來規劃教學活動,請容我在下一篇專欄中再仔細為大家介紹。


ab93a4f9c1c50a579ba0536f412f9424結語:好老師是無國界的!

不要誤以為每個紐西蘭學生都是好學生,都會乖乖的坐在教室裡聽課、做筆記!記得我在申請教育學分班時,在入學前的口試裡,主考的教授(本身也是具有多年中學教學經驗的資深老師) 一看到我是華人,也知道我在台灣有過教學經驗,便對我說:「你可知道,紐西蘭小孩可不像你們台灣的學生,會安靜坐著上課,還會自動尊師重道(respect) 喔!」

我回答她說:「我在這裡教過幾年劍道,我知道,(學生對老師的) 敬意,是要靠老師自己去贏來的。」

雖然我在紐西蘭重新接受了師資訓練,也因此有不少的專業成長,但本質上,我還是原本那個秉持著「先教人,再教書」的老師。在我的眼中,只有「學生」,而沒有「紐西蘭學生」,所以,我猜想,在他們眼中,我這個帶著濃濃「台灣口音」的老師,其實也只是一個「老師」而已。

我也感恩有此機緣,可以在紐西蘭的教育體制內「深度旅遊」,並與大家分享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