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微小”的夢想 都要努力實踐---江宏仁 ~科學造夢者
- 封面人物
- 撰文者:林珮霖
- 發文日期:2020-11-02
- 點閱次數:2187
在這裡的“微小”夢想,並不是微不足道的意思,而是得透過顯微鏡,觀察的『微觀』世界中,這些年來,默默產生了一股~巨大的翻轉力量。
有一群科學志工,正把你我印象中的笨重顯微鏡,不斷縮小、進化、升級。因為宏仁老師的夢想,就是讓顯微鏡走出實驗室,變成人手一機的存在,讓你我日常看見的任何事。
非典型網紅:社團粉絲高達七萬人
宏仁老師在網路上,比許多網紅還要紅,但…..老師超低調,一點都不想紅,連採訪時的拍照,都是記者盧了很久,才答應唯二兩張。不說很多人不知道,只要拜谷歌大神,或上臉書搜尋“科學Maker“,就會出現這個7.1萬粉絲的大社團,創辦人就是台大的江宏仁老師。
老師說自己絕對不是網紅,頂多可以稱他是『版主』般的存有,因為”科學Maker”粉絲團是成立於2014年,但如果要再往前推,這股科學人的韌性,得回溯到2009年末,當時宏仁老師還在日本當博士後研究員,創了一個科學網站,每天會解釋一兩則YouTube上的科學,宏仁老師的初心很簡單,就是希望把每個人,從學生時代就看過、用過的笨重又昂貴的顯微鏡,變成可以『無負擔』能『帶著走』的隨身工具。
(左圖:食蚜蠅的擁抱(Ischiodon scutellaris )Jessie Lu 提供 右圖:蝴蝶鱗片 黑小晰 提供)
會有這個念頭,其實是帶著些許感概,因為覺得不少做實驗的人,出了實驗室,沒有那台貴貴的倒立式顯微鏡,就好像自己失去了觀看的能力。
但為什麼要讓自己這麼受限?
為什麼要讓科學這麼被侷限?
這是讓他不斷想著,怎麼能改善無工具可用的困境。
因為有無限好奇心的他,走出教室、走出實驗室,看到水流、看到蟲鳥、甚至掏出新台幣……都會想用顯微鏡,看看到底這些事物的結構,長得什麼模樣。於是開始盤點自身能量的宏仁老師,確認自己最擅長的就是組裝顯微鏡,手邊既有各式元件,又愛動手改裝,自己更大的優勢就是~熟悉度,因為從研究所時期,不管是觀察DNA,研究各式微小系統,打雷射、照螢光…….顯微鏡就像是他的工作桌。所以想要結合自己學研的所長,還有科學社群的能量,讓他開始製造分享~隨身顯微鏡,分享工具分享愛。
人人都是行動科學觀察家 愛看什麼都行
這個七萬人的臉書粉絲團,其實就是濃縮七萬人的日常,大家隨意的分享自己的發現,也許是隨手拿起的鈔票,或是新冠肺炎期間,社團不少人對口罩很有興趣,檢驗有幾層?很夯的熔噴布在顯微鏡下長什麼樣?測試不同程度的消毒方式,會不會有殘留顆粒?
更酷的是大社團有七萬人,但分眾的小社團還有十幾個,第二大的社團~科學新聞,也有兩萬三千人左右,宏仁老師找了五六位版主,共同經營。就拿剛剛提到的新冠肺炎COVID-19來說,當時在科學新聞網站上,就開設新冠病毒研究專題,把一些研究論文轉譯成大家能懂的語言。這也是宏仁老師的心願之一,就是希望創造台灣的自由科學環境,不是為了升等、不是只為了發表、更不是著眼在開發能得利的產品。就是希望有興趣的同好,能自由參與、交流。因為從日本回台灣後,宏仁老師觀察到台灣的科學環境,其實和產業差不多,產業是五缺:缺人、缺工、缺地、缺水、缺電;但台灣科學界,是缺工具、缺平台,所以集眾人之力,補足這兩樣,就是當務之急。而且更難能可貴的是,不用政府的經費,不和慕名而來的廠商談合作,就是很純粹的凝聚一顆顆善心,一雙雙巧手,幾年下來,製造分送的工具,包含顯微鏡、光譜儀、微距鏡、科學積木,已經達到3.4萬份。
毛氈苔上的珍珠(微距二片)蔡季妙 提供
把低頭族 變成行動科學家
多達3.4 萬份的工具,製作起來需要驚人的毅力,還有高超的整合能力。或許這得歸功宏仁老師,身體裡流竄鐵工之子血液,以及從小就跟著爸爸到處安裝鐵窗、安全門等等,把動手做視為理所當然,且能助人的基因內建使命感。就連升大三暑假時,幫父親工作,吊掛材料時,被壓斷一截指頭,也變成他的生命養分。所以當有了打造工具、平台的念頭後,沒讓台大老師的忙碌生活停下圓夢腳步,反倒是靠著假日動起來,別人補眠、玩樂、爬山,宏仁老師就號召科學志工,躲進新北樹林的夢想工廠,打造顯微鏡,科學積木…..
很多新臉友一定不知道,每次科學Maker 貼上『手機顯微鏡製作登記』,A:行動手機顯微鏡(夾式) B:手機顯微鏡(正立) C:通用模組。或是還能加碼登記,X: 偏光模組 Y:金相模組。這些讓社團粉絲許願的背後得下多大苦工??
宏仁老師說累計有幾千人次,願意花一整天窩在夢想工廠中,坐著比上班還要累的活兒。因為別小看大家只要動動手指,按+1,想要B,如果沒有宏仁老師或是志工前輩的指導,可能一般民眾花一天都組不好一台。因為每個元件,都是用雷射加工製造,需要的知識財、還有高昂的人力,都是志工們,無償提供。在這裡也和所有參與組裝的顯微鏡科學志工們,致上最高敬意。
研究型+偏光模組檢驗微米球包裹藥物是否為結晶態 王小新 提供
物理的硬底子 是永遠不會過時
提到跨領域,宏仁老師的背景,真的跨很大。
唸台大時的雙主修,是一般人很難聯想再一起的植物系&化學工程系;碩士時念的是台大應用力學所;博士時則是公費留學日本東京大學,唸物理。回溯自己的學習歷程,宏仁老師說:『物理的核心,是讓你了解事物真正運作的原因。我們的訓練就是要從元件,組裝成系統,來做量測。假設沒有這個訓練,沒在光學桌上花下多年訓練,也不可能變成現在一般人都能用的系統。』
這是變成隨身顯微鏡,有形的呈現。
但要是更形而上的概念呢?宏仁老師再加碼提到:『物理教大家的是,思維方式,能看見事物的發展,還能把事情變得最簡單。因為物理人,最擅長的就是研究變因,找出邏輯,設計對的實驗。』
這樣的一身好本領,不只科學適用,其實放諸四海皆準。如果當老闆,創立一個企業,或開發一項產品,都可以假設成不同的模型,找到產品不好或賣不出去的原因,再合理的設計、測試、改進。
宏仁老師嘴角上揚的說,物理的這套訓練,永遠不會過時,就是探討、分析事物的不變核心。
後疫情時代 打造另類手機成癮者
現在越來越多人,變成3C成癮者,不過宏仁老師彷彿看到翻轉契機,就是因為人手一機,所以他才更努力,號召夥伴加速趕製顯微鏡。因為他發現不管是大人、小孩,都有無限的好奇心,只要配合適當的工具,就能不求人,好好探索『真實世界』。
把手機變成更有意義的存在,變成移動實驗室,不管是用夾著觀察的超方便顯微鏡、還是可以在家中,平穩紀錄的顯微鏡….無論有任何『細微』發現,都可以上七萬人大社群分享、提問。
也許,下一個醞釀的大計畫,就是怎麼讓這發放出去的3.4 萬份顯微鏡,在同一時間,一起量測各地水質?或是檢測環境?趕快一起加入科學Maker,一起成為見『微』知著者吧!
特約記者:林珮霖 採訪撰稿
照片提供:科學Maker臉書
有一群科學志工,正把你我印象中的笨重顯微鏡,不斷縮小、進化、升級。因為宏仁老師的夢想,就是讓顯微鏡走出實驗室,變成人手一機的存在,讓你我日常看見的任何事。
非典型網紅:社團粉絲高達七萬人
宏仁老師在網路上,比許多網紅還要紅,但…..老師超低調,一點都不想紅,連採訪時的拍照,都是記者盧了很久,才答應唯二兩張。不說很多人不知道,只要拜谷歌大神,或上臉書搜尋“科學Maker“,就會出現這個7.1萬粉絲的大社團,創辦人就是台大的江宏仁老師。
老師說自己絕對不是網紅,頂多可以稱他是『版主』般的存有,因為”科學Maker”粉絲團是成立於2014年,但如果要再往前推,這股科學人的韌性,得回溯到2009年末,當時宏仁老師還在日本當博士後研究員,創了一個科學網站,每天會解釋一兩則YouTube上的科學,宏仁老師的初心很簡單,就是希望把每個人,從學生時代就看過、用過的笨重又昂貴的顯微鏡,變成可以『無負擔』能『帶著走』的隨身工具。
(左圖:食蚜蠅的擁抱(Ischiodon scutellaris )Jessie Lu 提供 右圖:蝴蝶鱗片 黑小晰 提供)
會有這個念頭,其實是帶著些許感概,因為覺得不少做實驗的人,出了實驗室,沒有那台貴貴的倒立式顯微鏡,就好像自己失去了觀看的能力。
但為什麼要讓自己這麼受限?
為什麼要讓科學這麼被侷限?
這是讓他不斷想著,怎麼能改善無工具可用的困境。
因為有無限好奇心的他,走出教室、走出實驗室,看到水流、看到蟲鳥、甚至掏出新台幣……都會想用顯微鏡,看看到底這些事物的結構,長得什麼模樣。於是開始盤點自身能量的宏仁老師,確認自己最擅長的就是組裝顯微鏡,手邊既有各式元件,又愛動手改裝,自己更大的優勢就是~熟悉度,因為從研究所時期,不管是觀察DNA,研究各式微小系統,打雷射、照螢光…….顯微鏡就像是他的工作桌。所以想要結合自己學研的所長,還有科學社群的能量,讓他開始製造分享~隨身顯微鏡,分享工具分享愛。
人人都是行動科學觀察家 愛看什麼都行
這個七萬人的臉書粉絲團,其實就是濃縮七萬人的日常,大家隨意的分享自己的發現,也許是隨手拿起的鈔票,或是新冠肺炎期間,社團不少人對口罩很有興趣,檢驗有幾層?很夯的熔噴布在顯微鏡下長什麼樣?測試不同程度的消毒方式,會不會有殘留顆粒?
更酷的是大社團有七萬人,但分眾的小社團還有十幾個,第二大的社團~科學新聞,也有兩萬三千人左右,宏仁老師找了五六位版主,共同經營。就拿剛剛提到的新冠肺炎COVID-19來說,當時在科學新聞網站上,就開設新冠病毒研究專題,把一些研究論文轉譯成大家能懂的語言。這也是宏仁老師的心願之一,就是希望創造台灣的自由科學環境,不是為了升等、不是只為了發表、更不是著眼在開發能得利的產品。就是希望有興趣的同好,能自由參與、交流。因為從日本回台灣後,宏仁老師觀察到台灣的科學環境,其實和產業差不多,產業是五缺:缺人、缺工、缺地、缺水、缺電;但台灣科學界,是缺工具、缺平台,所以集眾人之力,補足這兩樣,就是當務之急。而且更難能可貴的是,不用政府的經費,不和慕名而來的廠商談合作,就是很純粹的凝聚一顆顆善心,一雙雙巧手,幾年下來,製造分送的工具,包含顯微鏡、光譜儀、微距鏡、科學積木,已經達到3.4萬份。
毛氈苔上的珍珠(微距二片)蔡季妙 提供
把低頭族 變成行動科學家
多達3.4 萬份的工具,製作起來需要驚人的毅力,還有高超的整合能力。或許這得歸功宏仁老師,身體裡流竄鐵工之子血液,以及從小就跟著爸爸到處安裝鐵窗、安全門等等,把動手做視為理所當然,且能助人的基因內建使命感。就連升大三暑假時,幫父親工作,吊掛材料時,被壓斷一截指頭,也變成他的生命養分。所以當有了打造工具、平台的念頭後,沒讓台大老師的忙碌生活停下圓夢腳步,反倒是靠著假日動起來,別人補眠、玩樂、爬山,宏仁老師就號召科學志工,躲進新北樹林的夢想工廠,打造顯微鏡,科學積木…..
很多新臉友一定不知道,每次科學Maker 貼上『手機顯微鏡製作登記』,A:行動手機顯微鏡(夾式) B:手機顯微鏡(正立) C:通用模組。或是還能加碼登記,X: 偏光模組 Y:金相模組。這些讓社團粉絲許願的背後得下多大苦工??
宏仁老師說累計有幾千人次,願意花一整天窩在夢想工廠中,坐著比上班還要累的活兒。因為別小看大家只要動動手指,按+1,想要B,如果沒有宏仁老師或是志工前輩的指導,可能一般民眾花一天都組不好一台。因為每個元件,都是用雷射加工製造,需要的知識財、還有高昂的人力,都是志工們,無償提供。在這裡也和所有參與組裝的顯微鏡科學志工們,致上最高敬意。
研究型+偏光模組檢驗微米球包裹藥物是否為結晶態 王小新 提供
物理的硬底子 是永遠不會過時
提到跨領域,宏仁老師的背景,真的跨很大。
唸台大時的雙主修,是一般人很難聯想再一起的植物系&化學工程系;碩士時念的是台大應用力學所;博士時則是公費留學日本東京大學,唸物理。回溯自己的學習歷程,宏仁老師說:『物理的核心,是讓你了解事物真正運作的原因。我們的訓練就是要從元件,組裝成系統,來做量測。假設沒有這個訓練,沒在光學桌上花下多年訓練,也不可能變成現在一般人都能用的系統。』
這是變成隨身顯微鏡,有形的呈現。
但要是更形而上的概念呢?宏仁老師再加碼提到:『物理教大家的是,思維方式,能看見事物的發展,還能把事情變得最簡單。因為物理人,最擅長的就是研究變因,找出邏輯,設計對的實驗。』
這樣的一身好本領,不只科學適用,其實放諸四海皆準。如果當老闆,創立一個企業,或開發一項產品,都可以假設成不同的模型,找到產品不好或賣不出去的原因,再合理的設計、測試、改進。
宏仁老師嘴角上揚的說,物理的這套訓練,永遠不會過時,就是探討、分析事物的不變核心。
後疫情時代 打造另類手機成癮者
現在越來越多人,變成3C成癮者,不過宏仁老師彷彿看到翻轉契機,就是因為人手一機,所以他才更努力,號召夥伴加速趕製顯微鏡。因為他發現不管是大人、小孩,都有無限的好奇心,只要配合適當的工具,就能不求人,好好探索『真實世界』。
把手機變成更有意義的存在,變成移動實驗室,不管是用夾著觀察的超方便顯微鏡、還是可以在家中,平穩紀錄的顯微鏡….無論有任何『細微』發現,都可以上七萬人大社群分享、提問。
也許,下一個醞釀的大計畫,就是怎麼讓這發放出去的3.4 萬份顯微鏡,在同一時間,一起量測各地水質?或是檢測環境?趕快一起加入科學Maker,一起成為見『微』知著者吧!
特約記者:林珮霖 採訪撰稿
照片提供:科學Maker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