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久不衰的占星術

  • Physics Today 專文
  • 撰文者:作者Charles Day 譯者常雲惠
  • 發文日期:2023-11-06
  • 點閱次數:1222

假設你跟我一樣,只入住為客人提供免費報紙的旅館,才有機會看到《今日美國(USA Today)》。我記得最近一次閱讀該報的日期是8月8 號,因為我保留了當天的那份報紙。在體育版的首頁是一個標題為〈恪守星辰(Carting the stars)〉的故事。主題是:前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FL)跑衛威廉斯(Ricky Williams)對於占星術的熱情。

正如維基百科簡潔地指出,占星學是「研究天體的運動及相對位置,用以占卜關於人間事務與地球事件的一種方法。」環繞太陽與地球運行的行星及月球對於地面事件的影響並非無稽之談,其中,受到月球引力所影響的晝夜潮汐,便是最顯著的表徵;而比較微弱且不為一般人熟悉的是,由金星與木星的引力場所誘發的地球旋轉軸的振動,每隔四十萬五千年震幅最大,由季節變換所造成的振動最為劇烈。肯特(Dennis Kent)與他的合作團隊在五月份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他們從鋯石同位素紀錄中發現了數百萬年前的循環證據。

但是,如果做出類似占星學家一樣的斷言,宣稱行星影響人的性格,而且這些影響自每個人出生那一刻起便烙印在我們身上,便真是荒誕不經了。例如:牛頓出生於1643 年1 月4 日,是一名早產兒;假設他在母親的子宮中待到足月才誕生的話,太陽的位置應該是水瓶座,而不是摩羯座了。


威廉斯對於占星學的熱愛顯得相當真誠,他發現研究並詮釋天體的運動,是規律、安定與解悟的泉源。他對《今日美國(USA Today)》的記者畢喬西(Josh Peter)說:「我認為,大多數人使用的邏輯思維都是繼承自本身的文化、父母親…… 等等;天文,也就是星辰,是我們的邏輯思維之一。它源自某個更為古老、深邃、底蘊更豐富的地方。
它為我們創建了一個更客觀的方式來看待我們身處的世界,以及我們自己。」


為什麼威廉斯和其他人對於占星術的信仰這麼堅持呢?除卻令人感到安心的命定感之外,或許他們也認為透過占星術了解他人的性格是條有價值的捷徑。如果占星愛好者遇見一個10 月1 日出生的陌生人,他或她便知道這個陌生人是善良、溫柔、熱愛美麗、和諧與和平的天秤座(根據占星網站Ganesha Speaks 上面的描述)。然而,我也注意到二戰時期德國納粹親衛隊全國領袖希姆萊(Heinrich Himmler)以及伊朗什葉派宗教學者何梅尼(Ayatollah Khomeini)這二位都是天秤座。鑒於其荒謬的本質,捨棄對於占星術的信仰是個誘人的想法,然而相信它或者是類似事物的衝動所產生的影響,卻是遠遠超過無害的星座運勢。性格測試就跟占星學一樣將人們分成幾種類別;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法(Myers - 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把人的性個分為16 種類型,而占星學則分為12 種類型。儘管心理學家已經證明了MBTI 缺乏信度與效度,跟當代的人格理論不一致,但是人力資源部門仍舊把它當做人事決策的圭臬。

我必須很遺憾地說,另一個來自占星學的潛在威脅是源自媒體。就以彼得在《今日美國》的故事中對於占星學毫無質疑為例。記者們經常毫不懈怠地挑戰政客、政府官員、體育教練以及首席執行官的主張,但是他們在面對占星學追隨者時的怯懦表現卻令人感到震驚。記者們似乎把占星學視為一種宗教,是而賦予針對個人信仰的尊重而非把它當作垃圾科學( junk science)。


最後, 占星術盛行於女性雜誌的現象著實令人不安。占星家Sylvia Sky 發表在6 月份Exemplore(這是一個由精神、魔法和傳說愛好者創建的網站)的帖子中,評論了報攤雜誌上的星座運勢,她寫道:「最好的作品出現在ElleCosmopolitan、Marie Claire、Seventeen和Town & Country中;至於Glamour、Star、Harper’s Bazaar、Tiger Beat和In Touch的星座運勢專欄連及格的邊緣都談不上,因為它們缺乏『真正的占星學』。」諷刺的是,『真正的占星學』原來指的是「天文學」,亦即對於行星在黃道平面上所在位置的精確認識。


印刷及發行一份全彩光面雜誌的成本很高,星座運勢專欄能夠在女性雜誌中倖存,證明雜誌編輯知道讀者的喜好。畢竟,編輯的工作取決於讀者的滿意程度。因此,我希望比如說Elle的未來編輯決定取消星座部門,是因為普羅大眾的科學素養提昇,因而她的讀者不再需要星座運勢專欄。

參考資料:
[1] D. V.Kent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5, 6153(2018). https://doi.org/10.1073/
pnas.1800891115

本文感謝Physics Today(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同意物理雙月刊進行中文翻譯並授權刊登。原文刊登並收
錄於Physics Today, Oct. 2018 雜誌內(Physics Today 71,10,8(2018); https://doi.org/10.1063/PT.3.4032)。原文作者:
Charles Day。中文編譯:常雲惠,ELLA in Hillcrest High School, Hamilton, New Zealand.
Physics Bimonthly(The Physics Society of Taiwan)appreciates Physics Today(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authorizing Physics Bimonthly to translate and reprint in Mandarin. The article is contributed by Charles Day and was
published in(Physics Today 71,10,8(2018); https://doi.org/10.1063/PT.3.4032).The article in Mandarin is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Ms. Marleen Charng, ELLA in Hillcrest High School, Hamilton, New Zea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