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失先機的蘭巴吐
- 量子英雄傳說
- 撰文者:阿文
- 發文日期:2023-04-27
- 點閱次數:1523
量子英雄傳說 第一季: 第八篇
約翰尼斯·羅伯特·芮得柏(Johannes Robert Rydberg,1854年11月8日-1919年12月28日)
上一回量子英雄傳說介紹了破解氫元素光譜線密碼第一人:巴末耳。這一回,要再接再厲,介紹破解密碼的第二人。各位可能會覺得奇怪,破解密碼哪有第二人? 嗯,好問題,沒錯,一般破解密碼就破解密碼,破解完就沒啦。但是元素光譜線卻不是那麼簡單喔。巴末耳雖然踏出了關鍵的第一步,但是接下來,如何擴張戰果到氫元素其他系列的譜線?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介紹這一位差點連教授都沒升上去,但是卻留名青史的人物:芮得柏。
芮得柏1854年出生於瑞典南部的哈爾姆斯塔德(Halmstad) ,四歲喪父,一家人只能靠微薄的收入過日子。所幸他秉性聰穎,1873年進入瑞典隆德大學,1875年獲得學士學位,1879年發表《論圓錐面的結構》學位論文,獲得數學博士學位,並留在隆德大學擔任數學講座教師。他於 1880 年成為數學講師,並於 1882 年成為物理學講師。這時他開始研究元素的原子量,因為他想知道門得列夫週期系統中不同元素原子量的數值,與元素的化學性質之間的關聯。他花了好幾年的工夫尋找描寫原素原子量的數學公式,可惜徒勞無功,今天我們知道,決定元素性質的是原子序,不是原子量,但是在發現電子之前,科學界普遍認定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沒有人猜得到,決定元素化學性質的是它的電子數,所以芮得柏再聰明也註定找不到任何東西。
幸虧芮得柏除了研究原子量之外,還對光譜線下足工夫。他從1880年就開始研究鹼金族的光譜線。這大概也是他在破解光譜線秘密略遜巴末耳一籌的主要原因,因為鹼金族的光譜線雖然與氫原子類似,但還是稍微複雜了一點。不過有一點卻是讓他後來居上,贏過巴末耳。就是他發現波長的倒數,稱之為波數,比波長更適合拿來研究。他把鹼金族的光譜線波數拿來作圖,發現不同群的鹼金族光譜線的波數似乎存在著規律,他試著找一個共通的公式。一開始,他試著用
\((1/\lambda)=(1/\lambda_{0})-C/(m+m_0)\)
λ是波長,C 是固定常數,m 代表該光譜線是該系列光譜線的第m條,m0 則是隨著金屬光譜線不同系列而不同的常數。可惜,與實驗結果並不吻合。
當芮得柏得知巴末耳所發表的結果時,他如夢初醒,把他的公式改成
\((1/\lambda)=(1/\lambda_{0})-C/(m+m_0)^2\)
把m0 取作2 ,C 取作 4/h,λ0 取作h ,他就可以得到巴末耳公式!
當巴末耳公布他的公式,引起了眾人的疑惑,因為他的公式基本上是橫空出世,完全不存在任何理論解釋,能跟上巴末耳步伐的,大概只有芮得柏一人吧。 1890 年,他推廣了巴末耳的公式,並表明它具有更廣泛的適用性。 他引入了波數 v 的概念,即波長 λ 的倒數,並將公式寫為
\(v=1/\lambda=R(1/n_1^2-1/n_2^2)\)
其中 n1 和 n2 是整數,R 現在稱為芮得柏常數(數值 = 10973731.534 m-1)。照著這個公式,光譜學家又發現了眾多個光譜線:
來曼系:n1=1,n2=2,3,4… 譜線系的極限是91nm,位於紫外波段,1906年由美國物理學家來曼發現的。
巴耳末系:n1=2,n2=3,4,5…,譜線系的極限是365nm,位於可見光波段,1885年瑞士數學教師巴末耳首先將這組線系的波長表述成巴末耳公式,因此稱為巴耳末系。
帕申系:n1=3,n2=4,5,6…,譜線系的極限是821nm,位於紅外波段,是在1908年由德國物理學家帕申發現的。
布拉克系:n1=4,n2=5,6,7…,譜線系的極限是1459nm,位於紅外波段,是在1922年由美國物理學家布拉克發現的。
蒲芬德系:n1=5,n2=6,7,8…,譜線系的極限是2280nm,位於紅外波段,是在1924年由美國物理學家蒲芬德發現的。
韓福瑞系:n1=6,n2=7,8,9…,譜線系的極限是3283nm,位於紅外波段,是在1953年由美國物理學家韓福瑞發現的。韓福瑞系是最後一個用人名命名的線系。
巴末耳公式只能用在巴末耳系,但是其他譜系都可以滿足芮得柏公式,這正是芮得柏雖然晚了巴末耳一步,但是還能留名科學史的一個重大理由。
芮得柏公式也可以擴展為描述類氫原子譜線的公式,
\(\frac{1}{\lambda}=R_{A}Z^2\left(\frac{1}{n^2}-\frac{1}{n’^2}\right)\)
其中RA是該種元素的芮得柏常數,Z是該種元素的核電荷數。可惜這公式只適用於鹼金族的光譜線。
芮得柏常數不只與普朗克常數有關,也與電子的電量,質量有關。但是這只有等到波爾的模型出來之後,才能完美解釋芮得柏常數與其他物理常數的關聯。這個成就正是量子革命第一階段的里程碑,在這裡要先賣個關子,請各位讀者繼續放下去!
芮得格在 1890 年發表關於該主題的文章後,他又回到了他對元素週期表的那些徒勞無功的研究。芮得格在 1897 年申請了教授職位,但是儘管有該學科專家的強烈推薦,他的升等申請還是被拒絕了。身為副教授,他為了賺取額外的收入,只好從 1891 年起在隆德的 Sparbanken 兼職擔任數字檢查員,並從 1905 年起在馬爾默擔任精算師。 直到 1909 年,他才升格為正教授。不幸的是1913 年,芮得格身體出了大狀況,中風了!他被迫放慢研究步伐。但是隨著電子,原子核相繼被發現,特別是波爾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子模型(1913)以後,芮得柏的貢獻總算逐漸得到科學界的認可。雖然他沒有成為瑞典科學院的院士,1919年他還是當選英國皇家學會外國會員。甚至他在1917年還被提名諾貝爾物理獎和化學獎!可惜芮得柏在1915年因病獲准休假。沒多久他就於 1919 年 12 月 28 日在隆德醫院去世,由他的學生曼內·西格巴恩(Manne Siegbahn 1886-1978) 繼任他的教授一職。順便一提的是西格巴恩於1924年榮獲諾貝爾物理獎,他的兒子,凱·西格巴恩則是198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芮得柏的人生似乎總是與幸運女神擦身而過,令人唏噓。
除了芮得柏公式,芮得柏常數之外,還有兩項冠上芮得柏大名的東西。芮得柏原子是指具有高激發態電子(主量子數n很大)的原子。芮得柏原子中只有一個電子處於很高的激發態,離原子核和其餘的電子組成的系統很遠,這個系統對這個電子的庫侖作用可視為一個點電荷的庫侖作用,因此可以將芮得柏原子看作類氫原子,將多體問題轉化為單電子問題,這樣就大大簡化了計算。 1893年美國天文學家皮克林在天文觀測中觀測到了n=31的譜線。1906年又有人觀測到了n=51的鈉的芮得柏原子。目前人們在實驗室中已經製備出n≈105的原子,無線電天文已經觀測到了n≈630的芮得柏原子。
另一項冠上芮得柏大名的是芮得柏-麗池組合原理。1908 年,瑞士出身的物理學家麗池(Walter Ritz , 1878-1909)從芮得柏公式出發,主張元素的離散光譜線的波數都與兩個整數有關,換言之 v=v(n1,n2),那麼
v(n1,n2)+v(n2,n3)=v(n1,n3)
也就是說特定的元素的兩條光譜線的波數相加,會得到新的光譜線波數,這一原理,被稱為芮得柏-麗池組合原理。這一個原則在量子力學的發展,特別是矩陣力學,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性。與芮得柏公式不同的是,芮得柏-麗池組合原理適用於所有元素的光譜線! 這背後透露的,正是量子秘密的核心,但是這只有完整的量子力學出現以後,大家才能了解。好奇的讀者們,請緊緊跟著我們量子英雄傳說,一路看下去,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