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大爆發的新通用模型

  • APS News
  • 撰文者:APS NEWS (譯者:林中一 教授)
  • 發文日期:2017-06-19
  • 點閱次數:425

太陽表面有各種形狀、大大小小的爆炸,但是新的理論模擬指出有兩種噴發的起因應該是相同的。


「日冕物質拋射」是由太陽表面的扭折或其他的不穩定現象所向外推擠出的電漿團,但是過程中鄰近的磁力線分佈仍保持完整。然而另一方面,「日冕噴射」則是被認為是由一種高能量的磁力線重組過程所導致;當場線被拉長到斷裂點後斷裂,而後重新組合成新的分佈。觀測數據暗示了「日冕噴射」其實是種小規模的「日冕物質拋射」。如果真是此,我們仍然不清楚其根源到底是基於電漿不穩定,還是磁力線的重新連接。依據維珀(Wyper)及同僚們在「自然」期刊的報告,他們經由對「日冕噴射」所做的「高三維空間解析度」的模擬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的理論模擬顯示噴射能量的發射牽涉到了一種稱為「磁突破」的正反饋機制。在「磁突破」的過程中,磁力線在重組時會減弱對電漿噴發的抑制,然而電漿噴發卻又增強了磁力線重組。「磁突破」可以在很廣的空間範圍裡發生,這表明磁力線重組是「日冕物質拋射」和「日冕噴射」的起因。
 

nature22050-f3-2



 高空間解析度理論模擬指出「日冕物質拋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上圖上)與「日冕噴射」(coronal jets)(上圖下)的產生機制或許相同。圖片來源: 「自然」期刊(Nature)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 ... 651/full/nature22050.html
 



本文感謝APS NEWS (美國物理學會)授權物理雙月刊進行中文翻譯並刊登於物理雙月刊網站及雜誌。原文刊登於APS NEWs June/2017 http://www.aps.org/publications/apsnews/201706/research-news.cfm
譯者:林中一 教授(國立中興大學 物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