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名畫大作戰︰膠帶撕不掉?把它溶掉吧!

  • Physics Today
  • 撰文者:原文作者:Charles Day;編譯:文裕
  • 發文日期:2018-08-11
  • 點閱次數:999

翹首以待已久的你終於收到2018年4月號的《物理雙月刊》了,你把它放了在桌上,打算待會回來再看,這時,你赫然發現你媽要把它拿了來墊鍋子!

正當熱烘烘髒兮兮的鍋子將要重重地壓在雙月刊上之時,電光火石之間,你把雙月刊一把攫奪回來。你成功救了它,鬆了一口氣。這時你倏地發現——封面被你撕成兩截了。

 

「噢,不……」你抽了一口涼氣,腦袋空白一片。

 

花盡九牛二虎之力讓自己回過神來後,你翻箱倒櫃,找來了膠帶,並把瀕死的雙月刊放在書桌上。拼湊好被撕下來的封面後,你撕下了一段膠帶。你拉直了膠帶,深呼吸了一下,對準了撕裂處——就是露出絨毛般的白色纖維的地方——貼了下去。

「不!不要……」你盈眶的熱淚和顫抖的手讓你貼歪了。於是你慌張地把膠帶撕出來,打算再貼一遍。撕著撕著,唰的一聲,封面那張蒼蠅神經系統的圖片上突然出現了一大塊白斑——封面上印了圖案的表層被膠帶剝離了。

 

「不————————!我的《物理雙月刊》啊———!」你崩潰了,只能跪地掩面痛哭。

 

這就是1845年膠帶被發明以來的173年間,我們對膠帶愛恨交織的原因。

膠帶的可愛之處是它相當方便。它可以臨時修補東西,也可以用來裱起藝術品。

而可恨之處是,一旦膠帶黏在紙張、印刷品上,十之八九都會留下痕跡。如果你硬要把它撕下來,往往會造成永久的損毀(甚至造成悲劇。試想想,如果損毀的不是《物理雙月刊》而是名畫《蒙羅麗莎》,到底要當多少輩子奴隸才賠得完)。如果用溶液去把膠帶取下來,紙張上還是會留下水跡。
 

名畫1

A︰米高安哲羅的畫作《最後的審判》的一部分。
B︰該作上一段老舊的膠帶

C︰葡萄牙抽象派畫家瑪莉亞‧席爾瓦(Maria Helena Vieira da Silva)的一幅畫作
D︰美國畫家海倫‧菲臘‧海特(Helen Philip Hayter)的畫作。

圖片擷取自N. Bonelli et al, Restoration of paper artworks with microemulsions confined in hydrogels for safe and efficient removal of adhesive tap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5, 5932, 2018


 

這樣的時代終於要完了!

今年(2018),意大利佛羅倫斯大學的妮可里‧波拿里(Nicole Bonelli)等5位化學家發表了一篇論文,內容關於他們研發的一種除掉膠帶的解決方案,這套做法涉及了水凝膠(Hydrogel)和奈米液滴(Nanostructured droplet)兩種物質。

水凝膠是由聚合物(Polymer)組成,每條聚合物巨分子之間都有共價鍵連接而形成一個龐大網絡,網絡中可以保持水分。水凝膠扮演了載體的角色,以承載奈米液滴。

至於奈米液滴則含有介面活性劑(Surfactant),介面活性劑正是直接手刃膠帶的化學物質之一,它可以把膠帶中具黏性的物質溶解。它以奈米液滴的形式施用於膠帶有3個好處——

 

1.它被困在水凝膠中,不會不受控制地擴散、滲開或滲進畫布中。
2.以奈米液滴的形式施用可減少有機溶劑的用量,對人體健康及環境更有好。
3.奈米液滴的表面面積–體積比非常大,它可以更有效率及更具針對性地生效於藝術品上的特定對象。

 

論文中提及的一種奈米液滴叫做EAPC,它的具體成分是水、十二烷基硫酸鈉(SDS)、戊-1-醇、乙酸乙酯(PC)、碳酸亞丙脂(EA)。

page11-EAPC(csm1119)

當我們要使用水凝膠和EAPC來處理膠帶時,我們要先把EAPC混在水凝膠中,然後把混合物均勻地塗在膠帶上。讓混合物浸泡一下膠帶,EAPC就滲透過膠帶並把它溶解。實際上,團隊亦曾以此方法修復《最後的審判》,具體步驟如下所示。

名畫2
圖片擷取自N. Bonelli et al, Restoration of paper artworks with microemulsions confined in hydrogels for safe and efficient removal of adhesive tap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5, 5932, 2018

1.從《最後的審判》移除膠帶。紅色方框顯示了較具體的狀況——該團帶有EAPC的水凝膠的形狀與膠帶吻合,這可避免水凝膠與畫作直接接觸。
2.膠帶被移除後,可見膠帶原本覆蓋著「di mano di Michelangelo」字樣。
3.海倫‧菲臘‧海特(Helen Philip Hayter)的畫作移除膠帶前後的模樣。

團隊發現《最後的審判》的膠帶下有「di mano di Michelangelo」的字樣,那是「出自米高安哲羅的手」的意思。因為米高安哲羅甚少在自己的畫作署名,所以團隊推測原本的畫作擁有人以為自己手上的是膺品,便用膠帶遮住署名。

 

這技術既萬用且易於控制,它可以有效且安全地移除紙本藝術品上的膠帶,所以除了米高安哲羅的署名外,團隊預計還有好多藝術品可以被修復以供公眾欣賞。

至於破掉的《物理雙月刊》?還是再訂一本吧!


本文感謝Physics Today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同意物理雙月刊進行中文翻譯並授權刊登。原文刊登並收錄於Physics Today, July 2018 雜誌內(Physics Today 71, 7, 21 (2018); 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i/full/10.1063/PT.3.3967);原文作者:Charles Day。中文編譯:文裕。

Physics Bimonthly (The Physics Society of Taiwan) appreciates that Physics Today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authorizes Physics Bimonthly to translate and reprint in Mandarin. The article is contributed by Charles Day, and is published on Physics Today 71, 7, 21 (2018);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i/full/10.1063/PT.3.3967). The article in Mandarin is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Ab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