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陪著物理雙月刊一起蛻變的讀者朋友們!
- 科學家隨筆
- 撰文者:陳惠玉 (2016-2019年物理雙月刊 總編輯)
- 發文日期:2019-12-14
- 點閱次數:741
大家好,我是物理雙月刊的總編輯陳惠玉,從2016年接下總編工作以來,都未正式跟所有的讀者打聲招呼,僅僅只有透過雜誌內頁『總編的話』以及偽裝成物理雙月刊臉書粉絲頁的小編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互動。四年的時間過去,我已經準備卸下總編輯的工作,透過這篇短文,希望跟大家分享物理雙月刊過去四年的蛻變及我在這過程中看見的感動;同時間,也要向過去四年一同努力的作者、夥伴們及網路上素未謀面的讀者朋友們說聲:「謝謝支持!」
轉變
2016年物理雙月刊決定從學會內部通訊刊物正式轉變成物理科普雜誌,這是一個相當冒險的道路,因為學會內職員,編輯委員包含我自己都不具有出版科普刊物的經驗,要如何與其他的科普雜誌區別以及出版過程中所有的細節等,對整個編輯團隊是一項非常大的挑戰。所幸的是,在很短的時間,我們就籌組了一個“邊做邊學”、“大膽嘗試”的團隊,也從世界各地招募了許多長期約聘的作者來負責不同的專欄。這些優秀的作者們,在物理雙月刊轉型的過程中擔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吸引了不同族群的讀者,讓他們可以注意到雙月刊端出了有別於以往充滿艱澀(專業)語言的物理文章,讓科普文章不再是科學人閱讀的專利,而是各種不同領域的人,甚至是一般大眾可以從我們的網站中找到一篇吸引他目光的文章。
吸引目光
物理雙月刊一年的營運經費其實相較於一般的出版雜誌來說相對低上數倍;我腦中思考,如何可以把手中的經費放大,做出更高品質的刊物。我的手上已經有非常棒的科普文章,但這些好的文章需要有好的包裝設計及行銷,才能讓它們被看見;設計行銷這一塊也並非我的專業。幸運的是物理雙月刊遇見了非常厲害的藝術創意工作者楊林(陽陽揮灑影像工作室負責人),他讓我們把少少的經費放到最大,讓物理雙月刊的設計跳脫了一般坊間常見的雜誌排版設計,讓物理雙月刊每一次的封面都令人驚艷;也為物理雙月刊設計了許多周邊的紀念品。
我是一位很依賴藝術創意總監的總編輯,總是到最後一刻才開始跟他討論封面該怎麼做?但通常我只是將本期專文的科學意涵簡單地講一遍,就請他開始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去設計當期的封面。如果把我們討論的過程錄下來,我想很多人應該會覺得這樣兩光的討論,怎麼可能會產生出封面?我們跟一般出版業不同,沒有正式的編輯會議,靠得就是網路上的聯繫,去產生一期又一期的封面設計意象。
2019年10月號「黑洞」,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回應,也是過去四年中,紙本雜誌賣得最好的一期。曾有人問我,這麼棒的封面創意是如何產生的?我的回答是:「這個封面是在五分鐘的討論中產生的!」是的,就是那300秒的時間!
我還記得藝術創意總監說:「不然這期我們就做全黑?」
我當下連想都沒想的說:「好」,
他後來又說:「這樣會不會玩太大?」
我一股傻勁的說:「不然先做,然後我們打樣來看看囉!」
這是一個相當冒險的封面,但也還好是我們這種商業出版的菜鳥才敢傻傻地往前衝。我跟藝術創意總監都很開心看見這期的封面設計帶動了整個買氣,提高了大家的討論,讓物理雙月刊豐富的內容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在學校,我們常跟學生說,你有很好的研究成果,但你要懂得包裝,大家才會看見你好的研究成果,要試著做最完美的呈現,大家才會給予你高度的讚賞。出版雜誌這檔事不也是如此,我曾想像,當一排雜誌出現在實體書店時,顧客要如何挑選出他想的雜誌?封面勢必是決勝的關鍵之一。
轉變
2016年物理雙月刊決定從學會內部通訊刊物正式轉變成物理科普雜誌,這是一個相當冒險的道路,因為學會內職員,編輯委員包含我自己都不具有出版科普刊物的經驗,要如何與其他的科普雜誌區別以及出版過程中所有的細節等,對整個編輯團隊是一項非常大的挑戰。所幸的是,在很短的時間,我們就籌組了一個“邊做邊學”、“大膽嘗試”的團隊,也從世界各地招募了許多長期約聘的作者來負責不同的專欄。這些優秀的作者們,在物理雙月刊轉型的過程中擔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吸引了不同族群的讀者,讓他們可以注意到雙月刊端出了有別於以往充滿艱澀(專業)語言的物理文章,讓科普文章不再是科學人閱讀的專利,而是各種不同領域的人,甚至是一般大眾可以從我們的網站中找到一篇吸引他目光的文章。
吸引目光
物理雙月刊一年的營運經費其實相較於一般的出版雜誌來說相對低上數倍;我腦中思考,如何可以把手中的經費放大,做出更高品質的刊物。我的手上已經有非常棒的科普文章,但這些好的文章需要有好的包裝設計及行銷,才能讓它們被看見;設計行銷這一塊也並非我的專業。幸運的是物理雙月刊遇見了非常厲害的藝術創意工作者楊林(陽陽揮灑影像工作室負責人),他讓我們把少少的經費放到最大,讓物理雙月刊的設計跳脫了一般坊間常見的雜誌排版設計,讓物理雙月刊每一次的封面都令人驚艷;也為物理雙月刊設計了許多周邊的紀念品。
我是一位很依賴藝術創意總監的總編輯,總是到最後一刻才開始跟他討論封面該怎麼做?但通常我只是將本期專文的科學意涵簡單地講一遍,就請他開始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去設計當期的封面。如果把我們討論的過程錄下來,我想很多人應該會覺得這樣兩光的討論,怎麼可能會產生出封面?我們跟一般出版業不同,沒有正式的編輯會議,靠得就是網路上的聯繫,去產生一期又一期的封面設計意象。
2019年10月號「黑洞」,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回應,也是過去四年中,紙本雜誌賣得最好的一期。曾有人問我,這麼棒的封面創意是如何產生的?我的回答是:「這個封面是在五分鐘的討論中產生的!」是的,就是那300秒的時間!
我還記得藝術創意總監說:「不然這期我們就做全黑?」
我當下連想都沒想的說:「好」,
他後來又說:「這樣會不會玩太大?」
我一股傻勁的說:「不然先做,然後我們打樣來看看囉!」
這是一個相當冒險的封面,但也還好是我們這種商業出版的菜鳥才敢傻傻地往前衝。我跟藝術創意總監都很開心看見這期的封面設計帶動了整個買氣,提高了大家的討論,讓物理雙月刊豐富的內容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在學校,我們常跟學生說,你有很好的研究成果,但你要懂得包裝,大家才會看見你好的研究成果,要試著做最完美的呈現,大家才會給予你高度的讚賞。出版雜誌這檔事不也是如此,我曾想像,當一排雜誌出現在實體書店時,顧客要如何挑選出他想的雜誌?封面勢必是決勝的關鍵之一。
吸引人的封面可以挑起顧客購買意願,那麼就有機會翻開內頁,看見這些豐富的文章。『設計包裝』這件事對於科學界的人來說是陌生且沒概念的,甚至有質疑的聲浪覺得花太多錢做雜誌設計了。所以不知道有多少次,我必須在不同的會議上說明經費必須要花在刀口上,而雜誌排版及設計所需的經費就是哪刀口!四年的時間過去,我很開心在離開前的最後一刻,可以看見『改變正在發生!』
令人難忘的每一刻
四年來的出版工作,辛苦及難過的時刻不在話下,但走到總編工作的最後一天,讓我留在記憶中的是,物理雙月刊每一位編輯委員的付出,每一位作者嘔心瀝血的文章,網路上每一則鼓勵的留言,每一則給予雙月刊內容建議的留言,來參與現場活動的每一位讀者以及每一位曾經捐款給物理雙月刊,購買物理雙月刊雜誌及周邊紀念品的朋友們;當然還有因為物理雙月刊工作認識各個不同領域的夥伴們。我曾經為了雙月刊的營運方針大吵,大哭及情緒崩潰;但我也為雙月刊的每一個紀錄,興奮不已,開心大笑以及流下感動的眼淚。還記「2016年物理人的挑戰:找回物理認同」,在短短36小時內400個名額報名額滿,參與活動的讀者們來自全台各地,更有雄中的小朋友早上搭第一班火車趕到台中參加活動。2018年初的「百款物理人開講:無限可能」也同樣吸引了三四百人到場參與,活動的現場我們搬出了拍貼機,讓物理人與會民眾一起感受科學的熱情與活動,直到今天,我再回頭過去這些活動的錄影及照片,從一張張參與讀者的臉上表情;就是給所有當天協助活動所有的人最好的鼓勵!這些活動是第一次我們不需要靠動員學生,所有來參加活動的朋友們都是發自內心的熱情參與~有太多的奇蹟及記錄在過去四年發生,讓我怎麼能不熱愛這份工作,也陪著我走過一個又一個艱辛的時刻。
感謝我的夥伴們及作者們
物理雙月刊的大躍進仰賴的是過程中好多人的幫助與建議。我不得不說,在轉型的初期,我們確實備受懷疑是否能夠讓物理雙月刊成功轉型,有許多經營策略也不太能讓許多人接受;還好在頭兩年的風風雨雨中,當時台灣物理學會(當時為中華民國物理學會)的理事長林敏聰教授(現為科技部自然司司長)、常務理事何孟書教授及當時科技部自然司物推中心林秀豪主任的大力支持,獨排眾議的讓我們放手一搏,大幅的增加了物理雙月刊的營運經費,才讓物理雙月刊開始走出特色及開始著手一些非常不一樣的企畫內容,這之中也包含了「百款物理人」影片的開拍!
我還有一群等著被我賣掉的朋友們,他們也被我拉進物理雙月刊擔任副總編輯及編輯委員,或者接受我的請求開始專為物理雙月刊寫文章,並接受我一堆莫名其妙的文章要求;還有美女主播珮霖在影片拍攝上的支援。支撐著物理雙月刊發展最堅固的枝幹是這些每個月都要交稿的作者們,讓物理雙月刊有著源源不絕的稿件,讓我少了要去哪找稿的痛苦。我沒有經歷其他學術界的科普影片拍攝過程與製作公司溝通不良的辛苦,全因為是湛地盤公司的珮霖,努力為物理雙月刊製作最好的影片企劃。副總編輯們肩負起不同的工作,減輕了我的負擔!光胤,憲昌,還有在香港奮戰中的海峯,謝謝您們陪著我走過這四年的編輯歲月;而所有的編輯委員們總是很盡責的找到當期專文主題的作者,讓我們期期精彩。我們是一個很歡樂的編輯團隊,也徹底發揮了物理人無限的創造力及快速的執行力,也許有些覺得很莽撞,但我知道我們一起努力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