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自然之美:諾貝爾物理獎1973江崎玲於奈

發現自然之美:諾貝爾物理獎1973江崎玲於奈


所謂的量子穿隧效應(Quantum tunnelling effect)是指像電子等微觀粒子能夠穿入甚至穿越位能障壁的行為。儘管在古典力學中,當位能障壁的高度大於粒子的總能量,這種行為隱含著負動能值,這完全是不可能發生的事。但是在量子力學中這卻是稀鬆平常的事。量子穿隧理論原先被應用在原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中。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喬治·伽莫夫於1928年用量子穿隧效應解釋原子核如何產生ɑ衰變以及核融合如何發生。但是量子穿隧效應在半導體物理學、超導體物理學等其它領域也有很重要的應用。1973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就是頒給三位將量子穿隧效應(Quantum tunnelling effect)應用到半導體物理學、超導體物理學相關領域的物理學家:出生於日本的美國籍物理學家江崎玲於奈(出生於1925年3月12日)與出生於挪威的美國籍物理學家伊瓦爾·季埃弗(Ivar Giaever,出生於1929年4月5日)兩人因「發現半導體和超導體的隧道效應」而各得到四分之一的獎金。英國物理學家約瑟夫森(Brian David Josephson,出生於1940年))則因 「理論上預測出通過位能障壁的超電流(supercurrent)的性質,特別是被稱為約瑟夫森效應的現象」而得到另外一半的獎金。值得一提的是是得獎的當時,這三人都不是大學裡的教授,江崎玲於奈當時任職於IBM,而賈埃弗則是在通用電氣工作。至於約瑟夫森當時還是劍橋的講師(Reader),他在得到諾貝爾獎後才被升為教授。
 細說暗物質(下)

細說暗物質(下)

筆者有位粒子物理學家朋友對我說起他對暗物質的看法:『暗物質既然是物質,那勢必應有粒子的特性,並可以用實驗儀器捕捉起來研究才對。』這一番話縱然說出絕大部分粒子物理學家的心聲,但可惜的是,除了熱平衡暗物質必需擁有足夠大的作用力以維持早期熱平衡以及產生正確的當前豐度存量外,目前其他的暗物質證據皆來自重力的研究,很難用於測量暗物質的粒子特性。另一方面,暗物質並不是當前粒子標準模型所預測的粒子,比如,標準模型內的微中子只能是熱暗物質,並不能形成宇宙結構比如銀河系。然則,絕大部分粒子物理學家還是相信暗物質擁有粒子特性,其根本原因仍舊是來自於標準模型本身,因為標準模型雖然好但不完美,仍擁有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像是為什麼沒有右手微中子、左手微中子具有不為零的微小質量、強CP問題、希格斯粒子的階級性問題(Higgs hierarchy problem) 等等。當粒子理論學家嘗試要建構一個可以解決以上這些問題的模型時,那些因需要被引入的新粒子卻可以很自然的符合暗物質三大條件。所以粒子物理仍是研究暗物質領域的主流學科之一,但為避免過於偏頗,筆者除將根據 2018 年物理網站 (https://phys.org) 所挑選的五大熱門粒子暗物質外另加上原初黑洞做簡單介紹。
« 1 ... 34 35 36 (37) 38 39 40 ... 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