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想 物理
-
好書推薦:《科學方法:從達爾文到杜威的思考革命》
在科學史的領域中,突破性的研究往往能夠檢驗以往被忽略的主題,或是用創新的方式利用典藏資料。另外也有一種研究,其創新性來自於作者如何用為人熟知的史料以及過去文獻討論過的主題,講出全新的故事。亨
-
以隔室模型比較北歐四國防疫成效
本文以流行病學的隔室模型(compartmental models in epidemiology)[1]中兩種較簡化的模型(Susceptible Infected Recovered Deceased模型及 Susceptible Infected模型,簡稱為SIRD及SI模型)來分析北歐四國(挪威、瑞典、芬蘭及丹麥)人流管制或封城措施對新冠病毒(COVID-19)所造成的疫情的控制成效。
-
好書推薦:物理定律下的能量
在眾所期盼下羅伯特·賈菲 (Robert Jaffe) 和華盛頓·泰勒 (Washington Taylor) 發表了蘊含大量知識的能量轉換基礎原理指南。畢竟能量本身就是個超級複雜的題目,要在深度和廣度兼顧下描述能量是個艱巨的任務,所以入門教科書絕大部分只圍繞在普適性高、高階的概述上。不過魔鬼就藏在細節裡,各種細微的差異對於瞭解整個大圖像非常地重要、也往往決定了能源技術的可及性。
-
再“微小”的夢想 都要努力實踐---江宏仁 ~科學造夢者
有一群科學志工,正把你我印象中的笨重顯微鏡,不斷縮小、進化、升級。因為宏仁老師的夢想,就是讓顯微鏡走出實驗室,變成人手一機的存在,讓你我日常看見的任何事。
-
挑戰極限:我的人生及科學之旅
從頭說起,1933 年我出生於安特衛普(Antwerp),比利時的佛萊明語區,那年正值希特勒崛起,一個註定要形塑我的生命軌跡的事件。
-
大氣物理學家-約翰∙狄奧多∙霍頓
大氣物理學家約翰∙狄奧多∙霍頓(John Theodore Houghton)在2020年4月19日因COVID-19引起的併發症病逝。約翰在1931年12月20日於北威爾斯的戴瑟斯(Dyserth)出生;不遠處便是泰溫(Tywyn),他退休後的居所,一個位於史諾多尼亞國家公園邊陲的海邊小鎮。
-
天能與其中可能的物理學
克里斯多福諾蘭所執導的幾部電影中,常常使用了許多的科學理論,或者是數學原理,來增加影片的說服力。例如全面啟動(Inception)裡,大量地使用視覺錯覺、對稱性、與艾雪(Escher)錯視藝術來製造迷宮;在星際效應(Interstellar)一片中,則使用了相對論、多維空間、蟲洞、重力場等物理元素貫穿全場;而在即將上映的最新電影-天能(TENET)預告片中,隱約可以再次看出諾蘭導演對於把物理學元素,導入娛樂大片中的可能性。
-
外文好書介紹(David Bohm: A Life Dedicated to Understanding the Quantum World)《大衛∙波姆:獻給量子世界的一生》
大衛∙波姆(1917-92)這個人有著堅定的原則。在麥卡錫時期的美國,他拒絕供出同行的共產黨員;當幾乎所有物理學家都不抱希望,他還是堅持宣稱我們應該尋求對於量子現象的解釋。在小奧利瓦爾·弗雷雷(Olival Freire Jr)新的傳記著作《大衛∙波姆:獻給量子世界的一生》(David Bohm: A Life Dedicated to Understanding the Quantum World)中,他將探究波姆的生平與研究。
-
日食觀測專用減光眼鏡介紹與使用須知
在日食天文觀測中,以「肉眼直接觀看」是最簡單方便的方式,是嗎?答案是「絕對不正確!」
那就配戴一般的太陽眼鏡進行觀察,可以嗎?答案仍然是:「大錯特錯!」 -
《黑洞捕手—台灣參與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的故事》
黑洞存在,然後呢?
-
美食:科學與人文間的絕佳媒介
當我第一次坐在「科學與料理( Science and Cooking)」的講堂上,看到眼前的投影片上出現一個擴散(diffusion)方程式,而全場學生竟爆出如雷的掌聲時,不瞞你說,我真的嚇到了。
-
感謝陪著物理雙月刊一起蛻變的讀者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物理雙月刊的總編輯 陳惠玉,從2016年接下總編工作以來,都未正式跟所有的讀者打聲招呼,僅僅只有透過雜誌內頁『總編的話』以及偽裝成物理雙月刊臉書粉絲頁的小編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互動。四年的時間過去,我已經準備卸下總編輯的工作,透過這篇短文,希望跟大家分享物理雙月刊過去四年的蛻變及我在這過程中看見的感動;同時間,也要向過去四年一同努力的作者、夥伴們及網路上素未謀面的讀者朋友們說聲:「謝謝支持!」
-
老師與好友的量子疊加態
筆者在本文中描繪與陳岳男老師認識15年來的一些回憶點滴及對他的側面觀察。
-
全世界第一部從物理年會誕生的動畫電影——「重甲機神Baryon‧神降臨」
「重甲機神Baryon‧神降臨」的原始構想,誕生於2007年在中央大學舉行的物理學會年會,由兩個不太專心的物理學家想出來的故事…
-
好書推薦:池井戶潤《下町火箭》
在《下町火箭》中看見屬於科學家的職人精神,這份精神不論在與人距離遙遠的研究中心或是庶民(即下町)的傳產企業中一直都在。
-
不只是科學家——愛因斯坦與他的鎂光燈生涯
當時的美國社會相當仇外,但他們被愛因斯坦這位直言不諱的外國科學家深深吸引著,從那時開始,愛因斯坦古怪的性格及熱情,讓他不再單單是一位物理學家,而是媒體吹捧的明星。
-
標準模型創始者:Murray Gell-Mann, 1929-2019
今天我們所熟悉的標準模型,很大一部分是受到Gell-Mann的研究所影響。
-
潛心悠游的治學研究 一去不返了?
我想要靜靜的做實驗,細細的量測,深入的分析;很多時候,我不想要趕做熱門的材料,急促的衝刺,快速的發表。
-
學術與生活:A Matter of Tradition
2006年五月下旬,在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的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Physics of Complex Systems舉辦了一個Quantum Coherence, Noise and Decoherence in Nanostructures國際研討會,主辦人之一的Andrei Zaikin教授(University of Karlsruhe)邀請我做一個40分鐘的演講,報告我們最近的電子相位相干時間(electron dephasing time)的實驗結果。Budapes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ics(BME)物理系的Alfred Zawadowski教授大約看到了研討會的議程,知道我要前往歐洲,因此邀請我順道訪問布達佩斯。
-
稜鏡與擺錘:探究科學實驗之美——《如何幫地球量體重》書評
本書的作者克里斯(Robert Crease)是美國紐約石溪大學哲學系的教授,一九八七年從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他也是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的史學家,以及英國物理學會出版品《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雜誌的特約專欄作家,每個月為《物理世界》的「臨界點(Critical Point)」專欄撰寫一篇科學歷史與哲學方面的文章。克里斯的「臨界點」專欄,文筆清晰流暢,觀點新穎而富啟發性,在在反映了他融合人文與科學於一身的深厚學養。
-
我的老師,我的同事,我的朋友
何孟書老師是我在中興物理大學部升三年級的暑假時,到系上來任教的,當時只記得學長們說,來了一位很美的女老師,這是我對何老師的第一個印象。
-
處處是挑戰的媽媽科學家
一張亮麗且年輕的照片躍然出現在中興大學物理系的教師照片中,尤其是在普遍男性居多的科學界中,女科學家的身影更是引人注目。照片中一雙充滿活力,炯炯有神的雙眼給了我對何孟書老師的第一印象;等到我進入到中興大學物理系任教後,真正與孟書老師見面後,這個第一印象從未隨著時間而破滅。
-
給妳機會說服科學界占星是科學
理科太太,妳說呢?
-
《霍金大見解》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
我藉著自己的心靈與物理定律,遨遊穿梭於宇宙各處,我到過銀河系最遠的邊界,也曾進到黑洞,並回溯到時間的起點。我們都是時光的旅人,讓我們一起航向未來,也讓我們共同努力,把未來打造成一個我們都想去的地方。」霍金與漸凍人症搏鬥數十年,腦袋中除了進行最尖端的物理學思考,他念茲在茲的,都是我們人類如何繼續蓬勃發展、如何保護最脆弱的地方、如何保有理性思維、以及應該如何教育孩子以面對未來。霍金在他最後的作品中,提出了關於人類文明如何延續的十個大哉問,並且清晰說出自己的見解:
-
科學女力:2018女物理人研討會紀實
科技部自然司的林敏聰司長於座談中提及,對於物理學界當中的資源分配,女性依舊是佔較低比率的,相較於歐洲,台灣女性研究員的比例是偏低的。因此以女性主導的研究團隊通常只具有較小的規模,導致在申請研究經費時比較容易有碰壁的情形發生。
-
海森堡談理論、批判與哲學(上)
阿卜杜勒·薩拉姆 (Abdus Salam)—
「只有王才能服事王」
-
胡適談中西學術分道揚鑣的關鍵年代——剖析一段中西比較年表
「從望遠鏡發現新天象(一六〇九年),到顯微鏡發現微菌(一六七五年),這五六十年之間,歐洲的科學文明的創造者都出來了。」「我們看了這一段比較年表,便可以知道中國近世學術和西洋近世學術的劃分都在這幾十年中定局了。」——胡適《治學的方法與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