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文章
-
最速泳者的秘密:鯊魚表皮如何對抗阻力
藉由翻起身上的鱗片,鯊魚能夠抑制身旁的尾流中形成渦流,減少游動時的阻力。
-
如何看懂物理公式 (四):定理篇
在深入理解定義、定律與定理等各自不同的特質之後,相信對物理學家思考事情方式,會多一番理解。
-
如何看懂物理公式 (三) :以數學運算取代邏輯推理
除了理解數學公式本身的涵義之外,培養根據已知的數學公式來做推理與演繹,也是「看懂物理公式」的一個重要能力。
-
原來,南極洲並未與世隔絕
南極的生命非常地與眾不同:除了我們熟知的企鵝、海豹和其他大型動物之外,這片地球上最南端的陸地和水域也孕育了特有的苔蘚、地衣、水藻、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社群。這裡的生態系統可以說從18,000年前的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結束後幾乎就與世界脫鉤了。
-
腳下乾坤—世足用球背後的物理玄機
今年夏天,全球各地的足球迷守在電視機前,為世界盃的精采賽事歡呼。在看比賽的同時,你可能會注意到儘管比賽規則沒有改變,球員腳下灰白相間的球跟四年前卻是十分不同。
這屆的比賽用球由愛迪達負責設計,稱為Telstar 18。傳統的一般足球由12塊黑色五邊形和20塊白色六邊形皮革縫製而成;這次的Telstar 18則是由六片合成材料加熱後融合,因此不需要任何縫線。球的表面有許多微小突起,可以輕易地徒手抓起。除此之外,球的內部甚至藏有晶片,用手機掃描之後可以連結到其他跟足球有關的線上資料。 -
一種用噴的材料能夠翻新牆壁而在地震時拯救生命
添加水泥基底材料層能將建築物非結構部分的砌石牆(masonry walls)變得可彎曲而避免破裂
-
散不散開有關係:對「負質量」的辯論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告訴我們,物體加速度的方向與所加外力的方向一致。但是在新近的一個實驗裡,觀察到原子蒸汽中的原子加速度方向居然與所施外力的相反。這表示那個原子蒸汽的運動挑戰了現存的物理定律?
-
光鑷在生物系統之應用與重要性
從光鑷的現象開始,包含捕捉的方式、捕捉力的量測、捕捉粒子運動的觀測,並進一步談到它在生物系統上的貢獻,以一窺光鑷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
-
砲利之道:從腓特烈大帝到拿破崙
各位看官新春愉快! 今年又逢戊戌年,一講起戊戌年,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一百二十年前那場搞得天翻地覆的戊戌變法,跟隨之而來的戊戌政變。大清為何要變法呢? 因為在甲午一戰中大清的陸軍海軍都敗在鄰國日本手上。這個結果不僅嚇壞了清廷,連旁觀的西洋人也覺得非常不可思議,因為清廷之前的自強運動所推動的各項建設,就質與量上都勝過日本的呀!我們從小在教科書中讀到「自強運動」儘是貶抑之辭,但是最近讀到歐陽泰的大作「火藥時代」,讓阿文我對這場以追求"船堅砲利"的西化運動大大地改觀哪。既然如此,清廷到底是輸在哪裡呢?
-
星系未有發現暗物質 首證星系形成未必與暗物質有關
天文學家一般認為暗物質是星系形成的關鍵。最新刊於《自然》研究發現星系 NGC 1052–DF2 可能沒有暗物質。此發現或首次證明星系形成未必與暗物質有關。
-
動畫Princess Principal 裡的無重力球Cball真能讓人飛高高嗎?
所謂無重力的奧妙之處,就是可以讓一個好像肥豬那麽重的人飛到半空之中,而且還可以叫得像殺豬一樣 。 二次元世界早已實現能控制重力的黑科技,並運用在動畫中了(如下圖)。2017的夏季動畫佳作Princess principal 裡,有個神奇的Cball可以使重力無效化。那沒有重力的作用後真的可以如動畫中一樣,簡簡單單就飛到空中嗎?
-
「知己知彼」的教學設計:以拋體運動為例
如果我們暫不深究教育心理學的術語與學術上的細節,奧蘇貝爾的這段話,其實和孫子兵法裡的「知己知彼」,可謂異曲同工。我從「知己」開始,介紹一下紐西蘭課程裡的牛頓力學內容,之後再分享一些物理教育研究上的成果,亦即「知彼」的部分,最後以我自己的一個教學活動作為總結。
-
慣性與摩擦 (II)
延續上一單元,讓我們繼續探討「慣性」、「平衡」、「摩擦力」、與「牛頓三大運動定律」的重要概念意義,及彼此的來龍去脈。
-
「牛頓擺」&「完全非彈性擺」
透過有趣的「牛頓擺」(彈性球)與「完全非彈性擺」,本單元將釐清 「動量守恆」 與 「動能守恆」 的概念與區別。
-
水壓力握力器與浮沉子救生員
本期「水壓力握力器與浮沉子救生員」科學實作的編寫架構與前兩期不同,以STEP BY STEP逐步的歷程相互融合在科學實作的學習過程。
-
3D虛擬影像觀測箱與看聲音在跳舞
「3D虛擬影像觀測箱」,這是一個利用光的反射與折射定律而形成的一個3D視覺虛擬環境;在「看聲音在跳舞」實驗裡,筆者透過雷射光的振動來觀察聲波。
-
振動鐵線蟲vs. 振動刷毛蟲
國小學生若是能從認識這些現象開始,思考各種現象間的關係後,再經過與老師間的提問討論、最後再由老師講解,學生就能建立科學實作操作與產生現象間的關聯性。
-
水振動波紋觀測器與橡皮筋振動波形觀測器
本期科學實作作品介紹水振動波紋觀測器與橡皮筋振動波形觀測器,這兩項作品與前期介紹的振動刷毛蟲與振動鐵線蟲都是利用重心變化作用,只是在不同材料及環境產生不同現象,這也是科學實作的一種創意變化,提供給讀者另一種學習參考!
-
快速帆船、遊艇,與如幻似真的波浪線
19世記約翰・史考特・羅素(John Scott Russell)的船舶設計理論承諾了速度、亦表現了優雅。然而,最終證實那個理論並不完整。
-
癌細胞想通過血管轉移洞悉「黏」力關鍵
台灣104年癌症總死亡人數為16萬3574人,平均每3分12秒就有1人因癌症死亡,而癌症轉移是癌症病患死亡的主要原因。血液為癌症轉移機制的路徑之一:腫瘤細胞通過血管壁,透過血液循環散播腫瘤細胞。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陳彥龍副研究員與哈佛大學醫學院合作,研究腫瘤細胞集群穿過血管壁毛細孔的機制,發現腫瘤細胞集群若想通過血管轉移,這些腫瘤細胞們的「黏著力」將影響其轉移成功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