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文章
-
冥王星:「Error 404–找不到古柏帶天體碰撞」
透過重力的知識來建立模型,天文學家相當了解直徑數十公里的天體如何組成直徑數千公里的行星並演化成今天的太陽系。但星際氣體和塵埃之間的重力小得可憐,它們到底如何組成直徑數十公里的天體呢?這是讓天文學家們頭痛已久的問題
-
超近距太陽表面觀測任務—帕克太陽探測器
NASA的帕克太陽探測器於2018年8月12日發射升空,並開始為期七年的太陽探測任務。這架太陽探測器是以2018美國物理學會獎章獲獎者、同時也是其協會的研究員:尤金・帕克 (Eugene Parker) 所命名。
-
LIGO與Virgo 2017 攜手聯彈:五太陽質量化重力波
上周六 (2018/12/01) 於馬里蘭州舉行的重力波物理和天文學研討會,來自美國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 (LIGO) 與意大利室女座干涉儀 (Virgo interferometer) 的研究團隊指,在重檢 2015-2017 年三年間的檢測數據後,發現有多 4 次重力波被記錄,其中一次發生於 2017 年 9 月 27 日的重力波,相信來自人類已知最大型且最遠距離的黑洞合併事件。
-
首個星系級的重力實驗︰廣義相對論再攻下一城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不敗紀錄又被刷新——有10位來自英美德的科學家在去年(2017)提交論文發表一個用於驗證廣義相對論的星系級實驗結果。
-
重元素是怎麼生出來的?
形成許多比鐵還重的元素所需要的快速中子捕捉過程,看來主要是發生在中子星的併合而非超新星爆炸。
-
Juno 探測器數據助揭開木星風暴下的秘密
受制於軌道和角度問題,過去所有太空探測器或地球上觀察到的木星,都只能清楚看到木星的赤度區域。木星探測器 Juno 與其他探測器不同,自 2016 年 7 月起在橢圓形軌道上圍繞木星運行。透過分析 Juno 在木星雲層下,約 3,000 公里運行時數據,科學家可逐漸了解木星內部秘密。
-
特別情商,由中子星爆撞賣力演出之「雙波記」
重力波與電磁波暴露了一個引起伽馬射線暴和製造重元素的星際併合
-
持續帶來新驚奇的超新星1987A
美國太空總署發表了對超新星SN1987A長達三十年的觀測結果,發現SN1987A依舊持續活躍,而且似乎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
比鄰星新發現:最接近地球的行星 Proxima b
雖然人類仍未踏足太陽系內、地球以外的行星,到另外一個太陽系探索已經漸漸由科幻題目變成嚴肅的科學議題。
-
1907年諾貝爾物理獎:阿爾伯特・邁克生
1907年的諾貝爾物理奬授予阿爾伯特・邁克生(Albert Michelson)。邁克生的得奬原因是他改良了干涉儀(interferometer),現在被稱為邁克生干涉儀(Michelson interferometer)。今天回望,我們完全可以說如果沒有邁克生干涉儀,就沒有現代物理學和天文學。
-
探測器 Juno 將抵達木星軌道
經歷5 年約5.9 億公里的太空旅程,由太陽能推動的太空總署探測器朱諾號(Juno) 將於今日(5.7) 進入太陽系最大行星,木星的軌道。
-
天涯何處有行星 - 未知的第九行星
許多國際研究團隊如火如荼地進行尋找第九行星的觀測工作,第九行星到底存不存在呢? 相信這個問題在不久的將來就會真相大白了。